我们每天都行走穿梭在各种建筑之中:住家的小区、办公的写字楼、上课的教学楼、逛街的商场,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又深深依赖的建筑,都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在千变万化。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那些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最司空见惯却又最容易忽视的,是已经与我们紧密相关的建筑。
最近入手的《建筑的故事》,用超细致的剖面图,解析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超经典的16座传世建筑,画面美得让人不忍用力翻看。
《美国图书馆期刊》评级本书说: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
下面我将逐一列出这本《建筑的故事》的几大亮点。
一、英国建筑大师与DK御用插画师,联袂创作
《建筑的故事》的作者是帕特里克·狄龙,他是英国著名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书的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他热爱历史、建筑与绘画,惯用墨水与水彩创作,据说他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
随书赠送书签,特别精致
两位大师的联袂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跨越3000年的磅礴建筑史,也不得不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跨越3000年,领略建筑的前世今生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的磅礴史诗。从我们的祖先寄居的洞穴,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的草砖房,更好的体现了建筑史与人类史命运共同体的特点。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厦,从绝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中精选了全球16座超高水平建筑,分别是:左塞尔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紫禁城、圆厅别墅、泰姬陵、沃勒维孔特城堡、梅尔克修道院、圣彼得堡、水晶宫、包豪斯学校、克莱斯勒大厦、悉尼歌剧院、蓬皮杜中心、草砖房。通过它们背后非凡的故事,追溯时代变迁下建筑流派的演化。
三、详尽解说,超细解剖,层层深入建筑肌理
《建筑的故事》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呈现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说那些晦涩难懂的建筑原理和术语,并配以斯蒂芬·比斯蒂绘制的剖面图,使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清晰的展示,让人不得不感叹并欣赏建筑创作者的天才灵感。
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这对外行读者非常的友好。
四、宽幅全彩,细腻手绘让人身临其境
《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的开本很大(尺寸大概:260mm*300mm),又是折页设计,16座经典传世建筑用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呈现,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就如同有一位资深导游,带我们深入建筑的每一寸肌肤,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宏观与微观,感叹磅礴之余惊喜细节
《建筑的故事》从宏观的大背景入手,写了建筑流派的演化、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16座传世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又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比如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如果你足够细心,甚至可以数出紫禁城台阶的数量。
如此种种,让我们在感叹磅礴历史之余又惊喜细节的点缀。
六、时间索引,带你纵观历史长河
《建筑的故事》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带着那些非凡的故事再次回首历史,会感叹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故事。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在磅礴历史中,愈发璀璨。
勒·柯布西耶说:“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
而建筑的故事,却多了那么多的人文关怀。从自然中来,再回归到自然中去,这大概是建筑最好的归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