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读了毛尖写的一篇文章,《羊皮时代》,所谓“羊皮”,就是为了能够让当时不能阅读的书籍换上一种可以通行的包装。把“羊皮”用得最好的大概就是《肖申克救赎》里面的男主角了。
在我的中学时代,也曾自主使用过“羊皮书”,那根本不需要别人指导,俨然成为一种本能的想法。
在家防父母,在校防老师,这是当时使用“羊皮书”最直接的目的。通常在家,使用“羊皮书”是绝对安全的,主要由于我母亲识字不多。我用“羊皮书”读完了第一本青春文学作品——《三重门》。
在校使用“羊皮书”,安全系数完全取决是自己和老师的技术。中学时,我成功地在课堂上用“羊皮书”看完了《家》,但也有失手的情况,例如我在历史课上看《骆驼祥子》,结果被老师抓到,书被没收了。老师许诺我,期中考试历史考得95分,就把书还我。于是,我拼命地学习历史,结果那次考试我考了97分,去办公室找老师要书,老师完全不鸟我,那次伤害,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很痛心很失望!于是,我只好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本《骆驼祥子》还给我了我同桌小胖。小胖提议,要不要一起去把老师自行车的气给放了,我摇头不敢。
真正告别“羊皮书”时代,又可以肆意地阅读是在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毛邓三课上。上过大学的应该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模样的课程,在这些课上,我看完了《1984》、王小波等等。
后来的后来,我不再需要“羊皮书”了,因为一些书已经没有被套上“羊皮”的机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