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猫逗狗的事儿早忌了。
原因由两件事儿说起: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家家院里都养着牛马羊猪狗鸡的,当然少不了猫。那时候的猫还是尽职尽责地逮耗子的,狗拿耗子的事儿也时有发生。
那时候的耗子胆子也大,大白天地招摇过市,且拖儿带女。半夜里常常听到耗子“吱吱”的叫声和咬柜子“嘎吱嘎吱”的声音,听着心烦意乱。耗夹子、猫都派上了用场。家里养了好多猫,窗台上专门留了猫道,方便其进出。
那一年年三十晚上一家子啃猪蹄猪头时,家里的老花猫还在旁边左叼一口、右刨一爪子的。晚饭后包好饺子,妈妈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们姊妹和小伙伴们一家家地串着响鞭炮去了,父亲一个人留守家里。
夜里快十二点时,一家人陆续回来“接神”,发现大花猫躺在炕头,头缩在身子下边,痛苦地“喵喵”叫着。一问父亲,说可能是吃了药死的耗子了。本该喜气洋洋、辞旧迎新的接神时刻,那一年我们姊妹几个在哭泣中度过。眼看着朝夕相处的它一点点地死去,却无能为力。
孩子出生先生外地上班,我一个人照料不了,把老家的父母接来同住。搬家那天,除了一车的锅碗瓢盘、柴米油盐,还有老家的大黄狗。
那几年经济条件不好,为了省钱租了一间别人扩建出来的厢房。常年不见阳光,进门就得开灯。人可以出出进进晒晒太阳,大黄狗每天拴在那儿看家。有一天回家,突然看到它躺在地上,呜呜咽咽。以为是狗翻肠子灌了油,结果半夜没了动静。那种心痛至今记得,隐隐地,锥心般地。
自此,再没有养过猫狗。
很久以后看到那句“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觉得用在朝夕相伴的动物身上一样。

搬到楼房住,左邻右舍 常有爱狗人士养狗。基本上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泰迪、罗宾、哈士奇等。每到夜里十点半,楼下准时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响起“小白,小白,回来……”。某一日,姑娘指着一个风姿卓越的少妇说,那就是小白它妈。
单位里这只小狗崽,被起名“花生豆”,它还有“金豆”,“银豆”,“花花”三个一奶同胞。每天看到那几个经常侍弄它们的同事过来,花生豆连滚带爬地过来了,蹭着裤腿,摇着尾巴,撒着娇的样子憨态可掬。对于我们这些儿冷酷人士爱搭不理。而它的那几个兄弟们,明显的不如它机灵。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自然,它得到的爱护多一些。看来,万物都是相通的,和人一样,狗的情商也分三六九等。
智商不够情商补,情商不够没得救。
人同此狗,狗同此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