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我的知识之路》(三)

《我的知识之路》(三)

作者: 端木子羽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10:30 被阅读15次

Chapter III Last Stage of Education, And First of Self-education

悠悠我心

一、最后提及的书本教育

书本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却不会是唯一主导地位。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路对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从法国回来之后,穆勒继续以往的学习,但另外加了一些新东西。父亲让他在刚为出版社写好的《政治经济学要义》的手稿上做一种练习。”就是给每段写很短的摘要,让作者能够更容易评判,并改善观点的条理性和阐述的总体特征。“(边沁先生在他自己的所有作品中都这么做,即写他所谓的”旁注“)。

在阅读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的时候,穆勒很吃惊地意识到,“当时在全欧洲显然只有不足为道且毫无希望的少数人接受的民族原则,早在三十年前的法国就已经出现,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的纲领。” 

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则》开创了穆勒人生的一个新纪元。从穆勒以后的发展看来,他不仅受到边沁功利主义(UtilitarianIism)的影响,而且自身接受并发扬了这一思想。作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奠基者,边沁提出“将幸福原则应用于道德行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幸福(善)”。 而那些道德和立法中的一般推理方式,“以所谓的‘自然法则’、‘正确推理’、‘是非感’,以及‘天赋公正’之类的语句推断出来,边沁认为他们是伪装的教条主义,以空洞的口号当做幌子,把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但这些口号根本没有为这种观点传达理由,反而把观点自身当做理由”。边沁的主题是立法。“人的观念和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让他们变成该有的样子,以及现在他们都偏离了多少,在每一页上,他们似乎都让这些概念更加清楚和明朗。”从穆勒的回忆来看,他对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是极其推崇的(他自身后来也是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虽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涉略不多,是否在那个时代真的具有超然的地位也不可获知。但大抵每个人最能产生共鸣的思想体系是不一般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派之分——而这些流派之间或多或少都有闪光点和一些缺陷。

继《立法论》之后,穆勒对精神心理学领域产生的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如爱尔维修的《论精神》、哈特利《对人的观察》、贝克莱和休谟的《随笔》、里德和布朗的《因果论》、布朗的《人的心灵演讲集》等。其中爱尔维修是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论精神》在刚发表时由于其作品抨击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而在当时备受攻讦,但在后世却颇受关注。贝克莱为18世纪神学家和哲学家,是近代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开创主观唯心主义。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不可知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思想为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托马斯·里德,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苏格兰常识学派创始人。托马斯·布朗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医师和作家。

宗教意义和合理性仍旧是穆勒的关注点,他提到《自然宗教对人类现实幸福影响的分析》——一本对他发展有实质性作用的著作(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Religion: On the Temporal Happiness, 作者George Grote & Philip Beauchamp,暂无中译本)。这本书以边沁的一些手稿为基础写成,并以Philip Beauchamp为笔名出版。 “这本书不是检验最普遍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真伪,而是检验它是否有用,以及是否有任何特别的《启示录》的特性。这本书中所有和宗教有关的讨论,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在这个时代,对任何宗教教义的真正信仰都是无益的,靠不住的。但是认为宗教对实现到的和社会目标是必要的几乎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 其实我也挺好奇,边沁如何推理出宗教的必要性。从社会学的角度,从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和角色确实可以推到如此的基础,但边沁作为功利主义哲学家,他的论证应该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二、写作、对话与思想锤炼

此处的写作并非是简单的日记和随笔——这种形式可以培养文学家,但不是培养严谨思想家的方式。在少年时期之后(16岁),穆勒开始主要通过写作来继续进行智力锻炼,并于1822年夏天完成了第一篇抨击贵族化偏见的议论文。随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开始尝试演说类的文章,而不限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穆勒利用自己熟悉的希腊历史和思想以及雅典演说家的优势,写了一篇谴责伯克利,一篇为他辩护的演说稿。之后,”我继续写一些主题经常大大超出我能力的论文,但是,不管是从练习本身,还是从由此与父亲进行的讨论中,我都收获颇多“。 以论文来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方式是极其有效的,再佐以先前的”旁注“法,在不断的创作与修正中,人的思维、见识和辩证能力自然能够获得提升。而若不局限于一类话题或者一种能力,则需要进行不同主题及形式的尝试。

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长,穆勒也逐渐遇到一些与其”知识水平“相近的同龄人,与这些人的交流亦收获甚多——虽然更多的是生活上而非知识上的。1822年冬天,穆勒制定了一个建立由年轻人组成的小型学会的计划。对穆勒而言,除了练习口头讨论这个好处之外,他也对那些只是水平不如他的年轻人的“智力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结实了许多“基于各自知识基础而进行独立思考的思想家”。

三、谋生与思想

1823年,穆勒进入东印度公司印度通信检察署工作,自此一直在这里工作。如何平衡谋生和“用于个人智力追求”的时间? 

虽然他曾考虑为出版社写稿,但他坚信,“如果这个作家有良心,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不会为了别人的观点而写作”;还因为“让人能够赚钱谋生的那些作品本身没有生命力,也永远不是作者倾注全力的作品。一本书,如果注定能造就未来思想家,就必定需要话很长时间来写,写完后,通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被人注意,并得到荣誉,因此无法作为赖以生存的手段”。这些话语带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将“遵从与一个人的内心”的重要性提到了生命的层次。对于此,我无法做出评判。虽然与此时的穆勒大概同龄,但我们的时代终究不同。是否手下的笔只能够为自己的思想写作,需要有一定的经历之后才能够下结论。而至于后者,真正思想家的作品并不能够成为谋生之路,而其写作的过程更像是培养一个孩子般。第二个观点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一个“反例“——许多著名小说家确实能够获得不菲的报酬。或许他根本没有想过成为一名小说家,他受的训练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训练;也不排除作为热衷于从事思想本身研究和探讨的人,他对小说一类仅仅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写作方式不感兴趣。

在工作的过程中,幸运的是,那些以实效性为目的的工作,本身为穆勒提供了生活中很多实用性知识。而且,”让我有机会察觉到,公共措施和其他政治行为在什么时候不能产生期待的结果以及原因是什么。“ 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和传达观点,需要说服和妥协,以及牺牲不重要的以保护重要的处世艺术。“我学会了在我不能获得一切的时候,要尽力得到最好的。如果不能随心所欲,我也不会愤怒或者沮丧。相反,即便能在很小的成俗上这么做,我也会欢欣鼓舞。但如果这也做不到,就泰然忍受被完全否决。纵观人生,我发现,这些收获对个人幸福来说,是最重要的,它们也是让任何人,无论是理论家还是实干家,利用机会实现最大利益的非常必要的条件。”

四、Some Comments

穆勒提到的关于精神分析的一些作品,其实我有些怀疑会不会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为譬如当初十分著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品,在今日看来是具有许多漏洞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再具有价值,只是不太适合初涉这门学科的人去认识——无法明辨是非的状态,去接触这些高深而又不那么正确的思想并没有那么有意。

传统古典对于现代人的培养是否还具有同等的意义?穆勒的培养方式及其吸收的作品,在早期基本上都是古典的作品,由于我没有机会在早期接触到这些作品,乃至如今也较少接触,故而空有疑惑。

其实边沁的功利主义应用非常广泛,在许多经济学领域——尤其是福利经济学中很受推崇。

非常好奇对于哲学家而言,小说家是什么?虽然同样是写作,同样是表达一种思想,大抵双方都不会将对方视为“本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知识之路》(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ce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