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个家长都觉得自己使出了洪荒之力去关心孩子,爱孩子,可是结果却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因而常常感到深深地失败感与无助感!
这是因为,在更多时候,做为家长,我们更多的只关注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思考到事情的本质。
今天,我们就一些来树立一些平常在教育孩子时特别需要的观点,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些观点,才可能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抓住事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自尊与他尊
如果各位家长认为我们的行为能够给孩子自尊,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尊是来自孩子自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担心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失败了会伤到孩子的自尊。
再比如,说某人怎么评价孩子,就怎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其实平常我们所说的一切自尊都不是自尊,而是叫做他尊。
孩子不是通过自我的评价,而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样的孩子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喜欢投机取巧,讨好他人,以获得别人的表扬与赞美,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别人的表扬,一旦做了什么自认为表现得好的事没有得到别人的赞美,心里就会非常地失落。
所以,对孩子的自尊地培养,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关注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让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会失去自我,活在别人薄薄的两片嘴唇下,活得很辛苦

二、我们需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家庭的教育也有一些影响。
在家里,父母长辈总是喜欢做为一种权威出现。孩子就是应该听父母的,不论对还是错。父母就是这样蛮横。
特别是当父母与孩子的意见发生了分歧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有时候会特别武断,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你老子。
虽然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顺从了,但不要忘记,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其实孩子在内心里完全是对抗的心理。
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明白这一点原则:
我们要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那我们怎样才能赢得孩子呢?
我们要学会 赢得与孩子的合作: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三、不当的说话语气往往会暴露出我们行为背后的态度
在亲子沟通与交流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语气。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责备的语气,也可以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来读。
孩子的表达能力可能不是特别强,但他们的感受能力却是非常强的。
我们的言行以及言行背后的感觉一定要给孩子统一的感觉。
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我这样说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败他们?”
四、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都是孩子想告诉我们的一些密码,每当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请一定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孩子的这一行为是在想告诉我什么呢?”
那些总是喜欢惹麻烦的孩子,有很多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被关注不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同学或家长的注意。
比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经常会说自己这里疼,那里疼,经常要求家长来学校把她接去看病,其实每次什么病都没有,后来了解到,这只是孩子非常想念自己忙碌的父母,希望他们能陪陪自己而已。
所以,每个孩子的错误行为,都是有一这潜在心理在做怪,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一看到孩子的不当行为,就开始批评孩子,有时也要想想,问题究竟是在哪里?

五、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家长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对自己太对自信!
每一个家长都会说我对孩子操碎了心啊,我为了孩子,如何如何计划,如何如何打算,但孩子怎么就这样不听话呢?
我那么地爱孩子,他怎么就不能回报我一丝一点呢?
我们的家长经常都会一步把孩子的问题看很远。
比如,小明不有写作业,爸爸大发雷霆,“你要干什么?”
而小明显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盛怒的爸爸的这个问题。
其实爸爸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的爱,而不是怒气。
我们可以用取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与孩子的高效交流与沟通,是亲子关系得到很好的建立,孩子的各种问题得到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明白关于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感的表达,让父母的爱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