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句《论语》

作者: 图特亚斯坦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4:16 被阅读1169次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孔子要不要求弟子们背书?

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我,想着去请教哲学大神们吧,又好像有点傻。在文学群里把问题一抛,大伙儿也是众说纷纭,没个定论。算了,这“学问”还得我自己来做。于是从书柜里翻出一本徐志刚译注的《论语通译》,开始搜集证据。

找着找着就岔了路,出于某种业余的习惯,琢磨起了文本。孔夫子这书,要说问题不是没有,深究起来真不少。零零碎碎集中一下,怕也能凑起几篇文字。不过平台里熟识《论语》的人也大把,我写这些实在是献丑了。

接下来就《论语》里《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一句话,随便谈点我的看法。当然,作为业余人士,也没有做足必要的功课,个中必然有许多说法纯属胡扯,观者诸君见谅。不嫌费事的话,还请在文末多提宝贵意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到,在孔子心目中,“学”和“时习”,二者属于不同的难度等级,学比时习,实在轻巧得多。正因为有这一难度上的落差,才须有“不亦说乎”的提倡。这一句话,是在指出一种难办但有益的事,而不是随便找一件事讲。

按照这一逻辑去看下一句,就有问题了。就常理而言,“有朋自远方来”,不算是什么难事或坏事,为什么也需要做一个“不亦乐乎”的提倡呢?因此,这一点很不平常。据我的推断,在孔子那个年代,“有朋自远方来”,大概都是些倒霉事。比如,自己国家发生战乱,千里迢迢跑来投靠的;又或者说,家里钱花光了,突然想起远在鲁国有个姓孔的亲戚,于是拖家带口赶来蹭饭的。总之,“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本身自带贬义,于是作为“圣人”的孔子才这样安慰自己。虽然难免有点违心,但也算是一种有趣的想法。

至于这个“朋”字,可能本身就暗示着某种负面的情绪。在现代人看来,“朋”和“友”完全是同义词,古代就未必。用“朋”组词的,都不是什么好词,比如“朋比为奸”、“呼朋引类”、“朋党”、“朋附”、“朋挺”等,基本上都是指坏人互相勾结,干偷鸡摸狗的事情。另外,“朋”字还可以指一大群人,那场面就更热闹了。

其实,孔子在这句话里不可能用“友”字代替“朋”,因为这样一改,读起来十分拗口。但如果非要用“友”的话,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只需换换句法,就能实现。关键是,事实上孔子想要强调的,就是“有朋”。虽然这么一说,“五阿哥”可能会不大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属贬义的判断,还可以通过下一句来验证。孔子在接下来一句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于是就跟第一句的“学而时习之”对上了。“人不知”但是“不愠”,按常情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才有了“不亦君子乎”的提倡。把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统统归入“君子”或“圣人”的范畴,使后人因贪图此类虚名而去实践它们,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套“话术”。

关于这句“人不知而不愠”,徐志刚译注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种解释自然有道理。但我个人有一个想法:“知”这个字,在古代可以通“智”,也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是:“人不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到别人不聪明,太笨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

可能有人认为,这语气听起来,好像孔子在嫌弃别人不聪明?我认为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的。举《学而篇》中另一句话:“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我倒觉得没什么问题。无,是不要;友,是动词,表示“跟某人做朋友”。孔子提倡“忠信”,让大家别跟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一起玩耍。而孔子自然也是提倡“智”的,否则“学而时习之”干什么?既然如此,孔子嫌弃“不智”的人,也就很正常了。

还有人说,孔子思想是人人平等,有其名言为证,如“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我觉得这是把孔子思想太泛化了。孔子显然并没有说过什么“人人平等”,有些平等是天生的,有些则靠后天努力。“有教无类”的意思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差不多,是说穷人贱民也应无差别地受到教育。但如果一个人已经是成年人,甚至还接受过教育,却做出不智的行为,那孔子肯定首先第一个站出来鄙视他。

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一群人之中,必有些人值得我学习,这是合理的。但肯定也有一些“不智”的人,孔子见到这种人就想发火,但是他很克制,他劝自己模仿先贤,对这种人做到“不愠”,甚至“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非常难得的。不过孔子也有自己的原则,他可以不发火,可以不骂人,但要他无条件地跟那伙人做朋友,也是绝对办不到的——这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我发现,阅读《论语》的人容易掉进一个怪圈,以为孔子倡导“仁”,就是无限容忍,甘心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我觉得这种思想只有后来的人才有,在孔子那里是没有的。孔夫子是原则性极强的人,他虽然劝诫大家与人为善,尽量做到“仁”。但是该掀的桌子还是要掀,不该交的朋友还是离远一点好。不得已要跟坏人接触时,也应守护好自己的领地。另外,《论语》里很多话是针对贵族和统治者来讲的,是在“议政”,为了约束他们的权力。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大的权限,最好“反其道而行之”。

孔子自己,就是个“反其道”的人。他的言论,往往与当时一般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大一样。孔子对君子的行为所下的判断——“说”、“乐”、“不愠”,基本都以情绪为本。“君子”对于孔子而言,似乎也是个“看心情”的事情。在孔子身上,其实找不到太多的理性,像“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完全就是凭印象和经验的说法。但孔子思想的好处在于“非主流”,勇于对主流施压。后来人们之所以对孔夫子常有微词,是因为古代的那个“主流”语境没有了,而“非主流”成了主流,所以让人生厌。

最后回到《论语》那一段话中,孔子谈了三方面的问题,各有所重,互有所指。“学而时习之”讲的是个人学习的问题;“有朋自远方来”本质上也是学习,侧重个人修养问题;“人不知而不愠”谈与人相处的问题,也是一种学习。从另一个层面讲,第一句是说通过积极的个人行为,成就自己;第二句是说,通过积极地回应他人行为,成就自己;第三句是说,通过消极地回应他人行为,成就自己。在孔子看来,这三种“学习”都使人成长、令人愉快,只有消极地面对自己,是唯一不值得谈论的。

相关文章

  • 聊一句《论语》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孔子要不要求弟子们背书? 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我,想着去请教哲学大神们吧,又好像有...

  • 聊一句《论语》

    转自历史 转载人:黄元香 作者:图特亚斯坦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孔子要不要求弟子们背书? 这个问题着...

  • 书路聊论语:学而时习之,悦在何处?

    书路聊论语:学而时习之,悦在何处? 当我们翻开《论语》,首先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 孔子大学问之“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论语》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作用于整个人生! 学到的东西要不断的复习,练习,...

  • 书路聊论语:是时候,该和标准答案说拜拜了

    书路聊论语:是时候,该和标准答案说拜拜了 记得,上学那会儿,第一次知道《论语》,就是在语文课本上。当时,学的第一句...

  • 草堂 | 接引儒家思想的阶梯

    我们在 草堂 | 《论语》第一句就读不懂了 里面,对《论语》的第一句进行了解释。 《论语》第一句的意思,并不是我们...

  • 《论语》欢乐,超过你想象

    今天是9月28日,孔子的诞辰。我想聊一聊孔子和《论语》。 1.孔子究竟吃得有多好? 《论语·乡党》中提到: 食不厌...

  • 《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本聊天的书,东拉西扯,没固定话题。谁和谁聊?孔子跟他的学生聊。怎么聊?用当时的白话聊。 ...

  • 阅读学习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

    宋朝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樊登老师更夸张的说:一句论语治天下。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是整部《论语》的核心。 人...

  • 喜笑怒骂皆是爱

    读《论语》感悟(十二) 杨绛先生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

网友评论

  • 苏三州:有朋句解释得挺好,第一次遇到这种解释
  • c76acb79f37f:这种诠释没问题.
  • 米喜:我读这一句,也拉拉杂杂弄了一千字,但不敌图图,惭愧!
    图特亚斯坦:@米喜 不!被大神们怼死了!
  • 梦里风吹过:我觉得像论语这样的书,在我们这个时代,让它更接地气一点可能会更加利于其传播和推广。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肯去完整的去理解它,以后会有多少人肯去理解它了。
  • 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让我想起了我看的脂麻书,图教授瞎掰起来真是调皮又灵气,好看!😂👍
  • 吴偶:图图被怼,乐事也哉:joy:
    吴偶:@图特亚斯坦 :smirk::smirk::smirk:
    图特亚斯坦:@毫生 毫升姐姐也来看热闹:sob:
  • 4854a295f4b2:颠覆了我对论语的理解,完全的颠覆,以前我读的都是假的啊:sob: :sob: :sob:
    原来高中老师不仅仅会说,你们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来骗人,就连讲解的知识也是骗人的
  • 米老爹:有深度。
    图特亚斯坦:谢谢米老师夸奖:kissing_heart:
  • 先迷后得主:《论语》开篇三句,传诵者历来作割裂解释,后有学者将其贯通起来解释:
    “学而时习之”,学,思想,学说(由先王一脉传下来的学问);而,当如果讲,人而无信的而;时,时下,时人,时世;习(演习,实践,这样还是太生硬,就叫“习”,习六艺,习圣学。)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要不断习的,子曰:学(我的思想学说)如果能为当时的人所实习、演习,也就是接纳我的思想学说,这不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
    退一步说,当时的人(君、执政卿等)不接纳我,但是有朋远方来向我求学,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再退一步说,整个社会不接纳我,甚至连一个求学的人也没有,别人都不了解我,我也不尤不闷,这不正是君子的气度吗?
    所以《论语》开篇三句的逻辑关系,是退一步说,再退一步说。而三句的潜台词即不言自明。

    俄罗斯学者克鲁申斯基提出了另一种贯通的解释,他说三句话分别对应三个卦:“学而时习之”对应震卦,“有朋自远方来”对应兑卦,“人不知而不愠”对应乾卦。震为行,习之状态。兑为朋,兑象说“君子以朋友讲习”。乾为君子。
    这样看,三句话字面的情形,尽管是时日愈下的,但成德的道路却是光明的。震一阳,智也。兑二阳,志于仁也。乾,成圣者也。从“学而时习之”到“人不知而不愠”好像是损之又损的过程,可内中是一个“益”啊。震、兑、乾,在消息卦中,正好是复、临,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所以《论语》亦以此开篇。
    一道:@先迷后得主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我觉得这两个而字更像是一正一反来说,所以认为学而时习之中的而表示对学和习两种行为的承接,并不该当假设来解。
    一道:@先迷后得主 看了得主兄的解释(主要是第一个解释,因为完全不懂易)很有趣味,尤其是退一步再退一步。但我个人并不是十分认同这个“连贯”的解释。因为这样一个解释所表现出的孔子形象似乎有些“自以为是”,更像孟子的那种“自负之态”。问题的关键在于,而字是否可以当如果解,时,是否可以当时人来解?孔子所做的事业,主要是传承和发扬他理想中的以周礼为代表的周文明,这是很艰巨的一个任务,我觉得孔子并不至于“自大”到认为靠他一个人可以完成,那么如何传承和发扬呢?自己和自己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此外,还需要有志同道合,共同信念的人,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我并不认为是来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学说,而是同志于周文明的伙伴,朋友,可以和孔子一起探讨发扬周文明的同类人。这当然是一种期望,退一步说,如果愿景没有实现,“人不知”,那么自己“不愠”,自己也会为理想事业继续孤独地奋斗下去,这也是孔子眼中君子的一种品德。总而言之,这三句话如果可以给出一个圆润的解释,周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孔子的志)应当是一个共同的语境。
    图特亚斯坦:哈哈,这个学问真大,感觉你们每个人解释起来都不大一样
  • 了不起的李二:哈哈哈,人不智而不愠。
  • 肾毒:书记啃书功力的确一流~牙齿好长。:+1:学而时习。
  • 念远怀人:这段不是递进,更似一退再退。从学到演礼,需要不少志同道合者配合。想起王国维在哈同公园领一群人结芦棚演周礼,晚上在日记里说是“极美之事!”,想必就是这个情绪。有朋自远方来,知者从复数变单数了,但一如《鸡鸣》诗意,云胡不喜?再到后来,便是无人知也不以己悲,以君子自赏了……时代的处境,淡然孤守的面目,都出来了。
  • 流浪之羽:解析夫子
  • 一道:真是辣眼睛,:grin:另外那个不高兴的“五阿哥”是谁?
    苏小飞:@一道 哈哈哈
    图特亚斯坦:@一道 苏有朋啊哈哈哈哈
  • 9e3a63502d76:学而时习之,这里的而并不一定有程度上递进的意思,我觉得更多的是并列的关系。“时习”二字,其实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年岁的意思,到了一定的年龄,才开始学习;第二种是季节,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第三种才是以天为单位,温习、复习的意思。 孔子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很快乐吗?劝导的意义自然有,但这种劝导更多的是倾向于表现自己的快乐。 “有朋”句,我觉得也不是贬义,论语中常常有递进的关系,所以“有朋自远方来”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学习的帮助上,“时习之”是自我的学习,而想要进步更要靠和他人的交流,故而“不亦乐乎!” 第三句则更深一个层面,自己学习了,也和朋友讨论了,还是“不知”,这怎么办?一般人不免会急躁,于是就会产生“愠”的情绪,但世界之大,学习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势必要日复一日地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可见孔子所说的君子,并非是无所不知,但君子深知世界之大,是故学而时习,处处访友,不知而不愠,就如孔子自己一般。 如果“有朋”带贬义,那孔子也就不会自己去找老子讨教了。
    一道:@子吟_ 实在抱歉,下次一定不会看错了,子吟。:pray:
    9e3a63502d76:@一道 道兄所言深得我心, 不知不愠实在是很高的境界,尤其是当今世界,很多人为何放弃理想,安身世俗,就是因为付出得不到回报,不知,亦不被知,自然就会愠怒、放弃。 另,我叫子吟:blush:
    一道:我也在认真的子衿下面给出一个版本的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但就此句话来讲,“学”的内容主要是礼,习,按朱熹的解释,是雏鸟练习飞行,姑且称之为实践吧。这样说,先是学习礼进而不断地实践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么?当然令人快乐,能把之前干巴巴的智慧融化进真正的实践中,如同把前辈的经验茶叶一般泡在自己的生活里,看着实实在在的点滴精进,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更何况,学而时习这本身就是孔子所爱的“周文明”的传承,更让人高兴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同志者为朋,或者说知己吧,人生有一知己,死不恨矣,朋,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朋。古代人交通不便,旅行不已,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跋涉千里,足以说明两者有着共同的信念。人生得一知己,死不恨矣,这当然是让人快乐的事情。因为是志同道合,所以这种交往是灵魂的共舞,当然是可乐的事情。因为儒家追求的不是基督的天堂,佛家的彼岸,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基于现实世界而凭借文化意识共同支撑起来的人文世界。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之后,大概已经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他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的使命是什么,可是他做的这一切,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不是能够得到理解呢?看样子没有,因为他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寒冷的背景里,让孔子的事业显得很寥落,自己也很孤独。没有人喜欢孤独,都希望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但实际上却没有被认可,而且是最大程度的不认可(君主和掌权的人不认可)。退而求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认可也可以安慰,但如果连这个也没有,那难免会孤独啊悲凉啊进而生气啊,如果能够“克己”不愠,这或许能够称之为君子了吧。
  • 元宿周期表:这么深刻呀?我原以为这几句话就是 久旱逢甘霖……的高配版……
    图特亚斯坦:@恺然 天生的
    吴偶:@元宿周期表 哈哈哈哈哈哈
    恺然:@元宿周期表 你怎么天天这么幽默
  • 恺然:感觉图教授肚子里好多书,
  • 逆行的水星:读书当学图图,咬文嚼字,不舍昼夜。

本文标题:聊一句《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o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