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段

上个月,在朋友圈看见一个学妹的生日感想。
“我十六岁的时候曾经写下过对自己二十五岁的期望。历史和数学的双学位,行走,调酒,摄影,礼仪,文字,瑜伽,独立,设计,和乐队。二十二岁,算是实现了一半,和一些错过,而有的,还在路上。有在意的人,喜欢的事,所有的一切不远。我十六岁时想能够设计自己身边的一切,房间布局、衣服首饰、笔下文字,现在仍然这样想。”
不由得回想自己的十六岁,纯粹就像一个孩子,哪里会有这么多大人的遥远想法。即使是到了十八岁,仍然有一大半是在毕业季里欢呼着终于要进入大学了。
那一年的18岁,我有好多的奢望却不知道具体要什么,关于梦想的一切,如同一个看似很近伸手却碰不到的水晶球,遥远而又模糊。比较清晰的大概就是还记得十八岁时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所有温暖画面。我想爱,想自由,想做同样温暖的人,想去遥远的地方,也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至于高考志愿,按照妈妈的想法,女孩子就应该安稳,我会是一个老师,但我没有。我有着水瓶座女生的偏执想法,凭着自己的任性选来选去,得到了一个从未想到的志愿,进入了一个普通的本一学校。
人对自己的不满是向上生长的动力,总觉得人生不止于你所进入的这所学校。
大学里昏昏欲睡的课堂,绵延的雨季,黏湿的空气,总是能轻易的把你拉进舒适圈里沉沦。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上通不了天,下又不肯入尘埃,我也一样。开始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是在大一的高数挂科之后。
于是决定开始做规划,希望过的不一样,面对眼前的现实与琐碎,怀着满腔踮起脚尖就想碰到天的虔诚。其实也并不知道什么叫做规划,只是简单列了诸如要拿奖学金、学好专业课、多去图书馆、参加社会实践、兴趣社团,学好英语等好多目标,这些目标也贯穿大学几年的生活。
生而内向,鼓励自己尝试上台演讲。想交到真的朋友,就大大方方展示自己,敞开心扉接纳他人。学会微笑,给自己微笑,也给别人微笑,每个人都是独特并具有潜力的个体。天长落日远,谁会想辜负意气风发,长歌如许的青葱年华。

开始实习及工作以后,意识到要学会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成长,试着去搭建自己的正循环系统。毕业两年,加上实习工作换了三次。行业的特点,每一段经历都让我看到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能够拥有的格局,也能使自己的内心有所沉淀,更加平稳。
工作辛苦也有过摇摆有过对自己的怀疑,但收到回报和感谢的时候也是真的快乐。对自己的肯定源自于内心的满足感,人生不是一条直线,重要的是在拐弯的时候能够正确并及时的做出选择。在选择的时候,静下来听取自己内心的声音,专业程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是抱着学习新事物的心态,都是可以纳入考虑的维度。
去年在北方的时候,遇到一个29岁的姐姐,参加海乘培训,同培训的班级都是18岁20岁刚毕业的小朋友,但她就是那样目光坚定地坐在教室里,聊过之后知道之前是在京津地区的平安银行上班,工作还不错,按说这个年龄也该考虑让自己安稳下来了。但她辞职用半年的时间准备去邮轮工作。她说,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就来了。
能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勇敢去追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都会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会使我们想要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是选择继续从众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首先能坚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就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从众是稳定和安全的,但我们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天的觉醒而生活在遗憾中;世界那么大,你需要自己去闯,活出想要的样子,会让我们的人生少些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