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作者: 丹丹瑞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23:24 被阅读0次

      上周五布置了作业:发挥你的想象,用画面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收上来作业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帽子上的耳朵形状各异。

      幞头,古代男子的发带。

幞头

    唐代的幞头,呈八字形,像兔子的耳朵。就像周雨涵同学画作中,这个书卷气很浓的男子,他的幞头告诉我们,他或许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

   

         

幞头

    这幅图中的人,由幞头判断应该是唐代的,但是,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是696年,他出生于659年,37岁,看图片,略有些沧桑。

幞头

      梁淳芃同学的画作简洁,有意境。迎风而立,登高而悲。幞头呈标准的八字形。

幞头

    迎风飘起的幞带组团出现,带有动态之美,让我们听到了风声。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幞头

      这个是穿越了的王安石?看帽子,应该是清朝。宋代的官帽上的幞头,是细长的一字型,是由赵匡胤发明的,为了避免大臣们交头接耳。若着正装,王安石的帽子上应该有又细又长呈一字形的幞头。

幞头

      画作中的幞头短而平,应是明朝男子的装扮。另外,司展杭同学把人物画得太老迈,诗人写这两首诗时,陈子昂37岁,王安石约30岁。

      绘画是学习古诗和古代文化的一种方式。幞头,一左一右,甚是平衡,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另外,戴上了有耳朵的帽子,自然不能乱动,是不是让人更加稳重守礼了呢?

      重点不是画画的技巧,而是对诗歌的理解,用绘画学习古诗,是学科的融合,但统一可以整合为理解和表达。艺术的语言是共同的,没有界限。

相关文章

  • 幞头

    上周五布置了作业:发挥你的想象,用画面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收上来作业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帽子上的耳朵形...

  • 解读《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幞头的起源和它的故事

    最近热播中的《长安十二时辰》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剧中幞头的起源和它的故事。 幞头,是一种包...

  • 读书笔记|《东京梦华录》(60)

    寺东门街巷 寺东门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丁家素茶。寺南即录事巷,妓馆;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北即小...

  • 梦江南(贰)初见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存善已年满十八,长大成人的他已变得格外清奇而俊秀了。只见他身高七尺有余,头戴软脚幞头,...

  • 追查红衣男

    在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有一红衣男子柳树下吹笛。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细节,大致可判断其身穿红色袍衫,头裹幞...

  • 《长夏》第二十章

    待众人转至一处厢房,屋内厅堂早有一人在此等候,一并丫鬟在一旁服侍。只见那人黑纱幞头,通体灰衣打扮,腰间系着一...

  • 郓城唐塔,巍峨古朴。

    在黄河下游的郓城县城内,矗立着一座巍峨古朴的古塔,当地人称为唐塔,也有人叫它荒塔、观音寺塔或幞头塔。五代后唐始建,...

  • 【龙雏同人】皇后传·她还不知道

    这日尚药局的院子有一半是被太阳照着的,辰时二刻刚到,即进来一个穿着浅青色圆领袍带着幞头的人走进来,他走路十分有劲,...

  • 读书笔记|《东京梦华录》(146)

    又作乐,先设彩结小毬门于殿前。有花装男子百余人,皆裹角子向后拳曲花幞头,半着红半着青锦袄子、义襕、束带、丝鞋,各跨...

  • 读书笔记|《东京梦华录》(147)

    驾幸射殿射弓 驾诣射殿射弓。垛子前列招箭班二十余人,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紫宽衫、黄义襕,雁翅排立。御箭去则齐声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幞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y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