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的,经常有机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有的老师会感动于家长的这份信任,相信更多的老师会说——不。
家庭教育有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家庭教育是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我针对自己家这一个具体的孩子。脾气,秉性,身体,喜好,这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家庭教育伴随孩子一生。家庭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近几年经常提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有些家长盼着孩子长大,把他送进学校。就仿佛松了一口气。想打怪兽打过一关。以为把孩子送给学校,让学校老师来教育,自己就可以去忙碌家庭那一摊子事了。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不可以退出的。学校教育这个舞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起到维持和支撑作用,一定要让家长明白,学校有校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补充。
家长虽然是无证上岗,但也需要很多的技术含量。有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才能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老师们是持证上岗,是专业人员。都学过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知道教育和孩子发展的基本规律。知道孩子在某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常见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怎么样更好地和孩子跟孩子去沟通?怎样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这一部分是老师的专长是老师的专业。
学校的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老师见多识广,有资源和培训支持,有目的规划,组织管理和专业特长。
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作用教育有不同的职能。只有搞清楚各自目标。发挥自己特有的专长和职能。理清边界,并且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才能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最大化。
培养孩子的习惯,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教育孩子终身。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影响他单位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同伴——师生。高中生的调查表示,父母是基于他们动力的占60%。第二位是同伴,第三位是时候社会影响。而职业选择的影响家长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人。第二个是榜样的影响。家长是怎样言传身教,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解决问题?这些都将终身影响到孩子。
学校教育抓规则,抓特特点,更多的是基于整体的学生的提升,给这个阶段的孩子给更好的引领和指导。起一个教育和干预的作用
那么孩子作为个人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具备什么呢?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怎么样去归因怎么样去看待失败。还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打击的时候能不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是否能够积极的分析你的情绪,并且能够管理和控制情绪?能很好的与人沟通和协作。自我效能感如何?安全感如何?是否有好奇心,创造力?是否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去应对这个社会快速的变革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些重要的部分。是学校和家庭的边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需要共同作用的。
也许化学推理的公式已经忘了,但是那种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培养起来了。记忆力和好奇心都会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起到很很大的作用。
哪些些东西是学校擅长的,那些东西是家长必须补位的,都必须搞清楚。现在很多家庭承担和替代了学校的功能。充当孩子的家庭教师,又发现力不从心,于是报了很多的课外班。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陪伴、爱和支持,从生活中培养他的人格、习惯和品格。不能因家长疲于奔波而忽略了,从而弱化了家庭应该承担的一些职能和发挥作用的一些地方。
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学校更像学校。很多学校用各种方式让家长相信我们是专业的有经验,对考试政策,教学大纲,方向等方面都比家长有把握。更深入,更全面。所以跟教学有关方面有关的,应该对学校有信心。
关于育人方面和其他方面关于学习的动机,动力。以及孩子人生的目标。自我效能感等等。孩子的心理弹性等等这些。对这些方面的关注。更应该是家庭应该和学校密切沟通和互相作用的地方。
学校让家长放心,是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爱、陪伴和支持孩子上。想办法不让家长成为替补老师。不让家长包办应该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办黑板报等,占用家长的时间。这个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但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但是学校要求家长配合应该在哪里?应该是习惯了养成和规则的遵守。而不是让家长成为一个老师,比如改作业等等。这是需要老师看到和关注的问题。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和学校的一些制度,去听家长的想法和建议。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上,学校和班主任是应该有清晰的思路的。听从和接纳意见。学校和班主任是主体是主导。你的管理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好处在哪里?与家长达成共识。而不是完全的家长说什么?班主任就做什么。
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不越边界,形成合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