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人之间才适用规则。
民国时,张爱玲在外滩看到巡警打人,“呜!”警察甩着鞭子抽下去,一下又一下,把那人逼到墙根……
很少有正义感的张爱玲,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然而这一回,她却忍不住回头看,气塞胸膛,打一下,她的心就缩一下。
张爱玲一气之下,想去做官,或当上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响亮的耳光。
她说她没因此想到阶级革命----革命太慢。就算革命成功了,一样有神气的鞭子抽在无助的肉上。正义是个相对论。
在泄愤神作《无耻混蛋》中,布拉德·彼德扮演美国敢死队头目,操着一口黑人RAP的田纳西口音,带着一小队犹太人,空投到纳粹后方,专职虐杀纳粹。每人的指标是一百张纳粹头皮。那连皮带肉的“割礼”,我只在菜场见过。

不少纳粹会说几种外语,会弹贝多芬,彬彬有礼,立定时玉树临风,宁愿被球棒打个稀巴烂,也不肯透露军事机密。坚毅勇敢,几乎有几分性感。但这种人---如果他们还是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人味”。人有一个专属大脑,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会“趋利避害”,还会“鉴别和选择”。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这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必将名垂青史的戏精,把纳粹上校汉斯演得活灵活现。
他和犹太女孩谈话时,突如而来的警觉和沉默;摧毁法国人意志的巨大的喇叭式烟斗;和美国人谈投降条件时,灵魂深处里爆发的一阵狂喜;还有用食指笔直地指着大腿,命令女演员把脚搁上来,给女演员套上丧命高跟鞋时,那种畸型的“王子和灰姑娘”的魔性……
有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出场的每个细节,都值得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生于1963年的本剧导演和编剧昆汀,高中辍学在音像店当营业员,博览无数影片。1987年,他拍了第一部喜剧短剧,还没几个人看过,胶片就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个精光。
直到4年后,1991年,昆汀卖出第一部剧本《致命浪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5万美元。1994年,他凭《低俗小说》,获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
热爱是最好的内驱力。如果不是百折不饶,估计第一部电影被一把火烧了时,昆汀就会发出项羽的乌江长叹:“天要亡我,不得不亡!”
22年后,火烧胶片的桥段出现在《无耻混蛋》中。胶片点燃的熊熊大火腾空而起,屏幕上的犹太姑娘在火焰中,痛快地宣告纳粹死期。两名狙击手站在包厢,居高临下,在富有节奏的“哒哒哒哒”声中,纳粹抱头鼠窜,希特勒、戈林、鲍曼、戈培儿被打个千疮百孔……
毁掉昆汀心血的那一场火灾,原来就是为了22年后,全世界几亿观众的天涯共此时!
不知道昆汀年轻时打工的音像店是不是也出租漫画?《无耻混蛋》的角色出场时,昆汀直接用一个跳动大箭头标注姓名,很有趣味。
在这部戏里,昆汀给布拉德·彼德设置了田纳西口音,田纳西是昆汀的故乡。
作品如孩子,必定有作者的基因,但角色是不是作者呢?当然不是,角色是角色,另外独立的个体,与作者的不同远远多于相同。作者理解角色,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展现独特的个性,仅此而已。
陈词滥调的教科书很多时候将人们带向绝路,从影迷发展为导演的昆汀,从观众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电影是娱乐,重要的是细节和冲击力。
《无耻混蛋》的边边角角都耐人寻味。
戈培儿握手时,手指翘起的弧度,肥大手掌向左倾斜,覆盖对方的手,他用手势在说“你得听我的。”……
犹太姑娘决意赴死时,那浪漫激越的情歌,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悲悲戚戚……
纳粹用来捺灭烟头的酥软奶油……奶油,唔,非常鲜美,派,很好吃。凡人的美好,纳粹享用着,但他们肆意凌虐……
《无耻混蛋》是一个巨型的超市,你总能找到你需要的。
爱打斗的,能看到精彩绝伦的地下室枪战,纳粹和盟军的蛋蛋同时爆裂,每个人的死都交待得干干交净,血雾弥漫在空气中……
爱智斗的,能看到猫和老鼠的种种机巧,面对盘诘时,盟军面不改色稳如泰山。可惜,一个德语“3”的手势露了馅,德国手势“3”是大姆指和食指、中指同时伸出,英国是伸出中间三根手指……
爱看美色的,有梅拉尼·罗兰和黛安·克鲁格,她们是那种古典的好莱坞美人,各有各的韵味,两人颜值高气质好,不仅仅养眼,还养心。
爱看政治的,里面各种背信弃义,人鬼不分,人权就是用来践踏的,条约就是用来背弃的,好一场好莱坞式的二战乱局。
总之,会算计的强过不会算计的,再能算计的也强不过命好的。

德国神枪手爱上全家被屠杀的犹太姑娘,命运把希特勒、鲍曼、戈林、戈培尔,这四个魔头送到了她的电影院……她的电影院,他们的火葬场。
有人在看完了这部随性篡改历史,烧胶片、炸元首,提前结束二战的《无耻混蛋》时,仰天长啸:“What that hell about?!”面对这种疑问,我也陷入大卫状的沉思啊。
我们从小被教育,看完文章后总结中心思想。从黑洞洞的电影院出来的第一件事是思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这是必要的吗?娱乐就是娱乐,娱乐的目的就是“爽”。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能让观众爽爆的,就是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