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避孕药”,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货:

没错,它是避孕药,但你可能忽略了“紧急”二字。
何谓紧急避孕药?
此药用于事后补救,作用时间一般是事后72小时之内。
其成分为大剂量孕激素,进而让身体模拟出已孕状态,都已经怀孕了,当然就不能孕上加孕了,从而达到避孕目的。
既然是事后补救,当然就有代价,大剂量的孕激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接踵而至的将是强烈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恶心、呕吐、子宫出血、排卵和月经改变,当然,也有比较刚健的女同学可能也许大概会安然无恙。
不得不提的是,即使代价如此之大,但它还是有一定的失败概率。
紧急避孕药对于女同学来说,简直就是恶梦,就像8月的暴雨和12月的雾霾,更像许幻山屁股上被林有有印上去的八爪鱼,让人觉得压抑无助。

不妨思考,去掉紧急二字,会怎样呢?
你有过雨后彩虹、守得云开的经历吗?对,没错!去掉紧急二字,就是这种感觉。

好了,下面请出我们的主角 ——紧急避孕药!
严格来说,避孕药诞生于1957年6月10日(食品药品监督局审核通过的时间),是美国佬发明的。由于诸多的社会因素,它的顺利诞生简直是一波三折,可歌可泣,这段历史有时间了可以专门来讲,下面重点说说药品本身。
它的成分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作用机理和紧急避孕药一样,都是把人体模拟成已孕状态,不过,它比紧急避孕药来得温和舒适,怎样个温和舒适法?我只能用一段对话来形容:
—— 开始了吗?
—— 已经结束了!
1957年出现的避孕药被称作一代避孕药,到如今(2020年),避孕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这期间,主要是在成分和配比上作改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它更温和,更舒适。
避孕药与紧急避孕药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每天服用,后者只需在事后服用一次。嗯,我已经听到有同学嘴里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了,也看到有同学举手了:“这么麻烦,我为毛要选择它”?
原因很简单:它可以调节月经,或者说让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月经。
“调节月经又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你不用再为姨妈的汹涌来潮而烦恼。
其次。女性体内的卵子数目是确定的,大概400颗左右,这个是你父亲的精子和你母亲的卵子相结合的一瞬间就已经确定了的。从初潮算起,每隔28天排一颗,一般在45岁左右排完,排完就没有了。卵子排完了,你的卵巢(储存原始卵子的器官,雌激素的分泌腺)也就没啥用了,开始萎缩。此时,大姨妈也会莫名地不来看你了,你可能还会觉得有点不习惯。而卵巢萎缩,也就会减少雌激素(维持女性基本特征,如皮肤紧致、面色红润等)的分泌,你,就会慢慢开始衰老。
综上所述,控制了排卵,就能有效延后衰老期的到来。
再者。女性的生殖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时不时就有肿瘤、囊肿等不速之客来光顾,肌瘤和囊肿还算比较温柔,但恶性肿瘤,这个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卵巢癌,一个男人听了会心碎,女人听了会流泪的名词。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恶性肿瘤第三(前两位是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发病原因与持续排卵有密切关系(注意:此处只是说和持续排卵有关,并不是说排卵就会发病)。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先来看个图:

一般情况下,伞端和卵巢是分离的。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后,会冲破卵巢外皮,此时伞端会轻拂卵巢外壁,将卵子吸入其腔内,再送入输卵管,静候精子到来。而卵巢破皮再生的过程,就为癌症播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就比较好理解了,只要减少破皮再生这个过程发生的次数,就能有效减少卵巢癌发生的概率。
只要一停药,大姨妈又可以如约而至,就像中途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而且她的脾气也没有了,变得温顺了许多,难道你不想要这样的大姨妈吧?
总结
因为我朝的性教育比较匮乏,大部分的人都对避孕药与紧急避孕药没有区别认识,导致一提到避孕药,大家都会想到副作用强劲的紧急避孕药,进而对“避孕药”这三个字嗤之以鼻。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明白其区别。你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顺带对目前的避孕措施概览一下。
避孕套:最常见且获得渠道最多,干净利落,但严重影响过程体验。
避孕环:一般是金属制作,置于子宫内,产生无菌炎症,让子宫变得不适合受精卵着床,进而达到避孕目的。
杀精剂:事前注射到阴道深处,直接把射出的精子杀死,如果过程比较长,需要在中途补充,而且注入的位置和剂量不对,严重影响效果。
外射:几乎无成本,但失误率较高,而且会对攻方造成精神压力,导致早泄。
手术:包括切除和结扎等,大门一旦关闭,几乎无法再打开!!

最后再说两句
性爱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享受它的权利,但女孩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一味只注重享受,而忽略了后果。
给每一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荷尔蒙的青年男女推荐一部纪录片。

文章成文仓促,若有不妥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我是常枝,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专注于社会/心理/情感/两性的研究与反思,我不写长篇大论,只以有限的文字,阐释问题的根源,结合实际案例,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关注我,带你一起“增进认知,拥抱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