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书很少,所以只读了川端康成的《山音》《睡美人》《千只鹤》《波千鸟》还有短篇合集,但是,每本书我都很难说真正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我算是个不求甚解的人,源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到了读者的手里,就是读者的解读,因缘际会不同造就不同的感受,没什么对错可说。
冯唐有篇文章《好色而淫,悱怨而伤》中提到:喜欢川端康成的沉静、收敛、准确、简要。”好色而淫,悱怨而伤“集中体现在他的《千只鹤》。茶道大师的儿子睡了父亲临终前钟爱的女人以及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后来那个女人相思太苦,死了。那个妹妹相思太苦,走了。那个阴魂不散的志野陶茶碗,碎了。一百页出头的文章,一上午读完,天忽然阴下来,云飞雨落,文字在纸面上跳动,双手按上去,还是按不住。那句恶俗的金元词涌上心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我喜欢冯唐的文章,所以我怀疑我的理解能力。
于是我向百度求助,找到了几个关键词:新感觉派、孤儿气质、”物哀“、”幽情“、虚无主义、死亡哲学。
川端康成的身世可怜,幼年失怙,亲人相继去世,十六岁时成为孤儿,造就他低沉内敛阴郁沉默的性格,其实就是敏感,缺乏安全感。日本传统的”物哀“审美意蕴和传统文化中的”幽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展现出浓郁的虚无主义和死亡哲学。
我所理解,就是无力感。
再看《千只鹤》,五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两组关系:父亲、母亲、近子、太田夫人和菊治、近子、太田夫人、文子、千只鹤小姐。父亲先是出轨近子,之后又与太田夫人亲近,造成近子的乖张性情,一度到太田夫人家放肆,而正牌夫人母亲甚至觉得近子过分而有所恻隐。母亲的隐忍不得而知,近子的刻薄却是人之常情,而太田夫人的柔弱也可想象,不可理解的是这种关系漩涡中人物的淡然。菊治的关系链也是莫名,父母亲去世后近子似乎取而代之的管控权,陷入太田母女的温情中和千只鹤小姐的仰慕中,看到的是这个男人的懦弱寡断。太田夫人的浓郁多情违背伦理道德,也一度造就女儿感情的罪恶感,可是她选择了自杀结束一切的理解。文子是讨人喜欢的,因为她选择了主动权,摔碎了志野套碗,远走他乡。菊治最后娶了千只鹤小姐。
有人说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所表现的虚无、颓废色彩和变态性欲的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倒退。不以为然。既然说川端康成的作品的基调就是”物哀“,那么他的创作一路也就是此基调,哪里有倒退一说。我所理解的《睡美人》是生命的迟暮对于美和青春的眷恋。丑恶吗?只有一腔凄凉和无力。
其实,我还是不懂川端康成,就像我不能理解太田夫人对于菊治的痴情,还有冯唐说的文子是菊治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我压根没看出一点端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