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道士塔

再读道士塔

作者: 风里来雨里去 | 来源:发表于2023-02-04 22:07 被阅读0次

今日读到余秋雨的散文,感觉余大师的一句话有待商榷,“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其中的他指王圆箓,从措辞不难看出,余秋雨对这位道人并没有多少好感,甚至有些恨意。

真的是这样吗?

王圆箓,名字听起来就有几分道韵,他出生于1849年,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跟当时大多数底层人民一样,家里的生活很贫苦,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是常态。

在那样的时代,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上升渠道又有多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书考科举,可是这条路对于吃饭都成问题的王圆箓来说,显然是走不通的。

于是他选择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另一条路,参军。当然想通过行伍提升社会阶层也并不容易,因此多年过去王圆箓仍然是个大头兵。

1875年王圆箓随军来到了甘肃酒泉,当时道教在酒泉非常活跃。

有时候还会有道人进入军营宣传教义,时间长了,王圆箓觉得自己对道教的思想非常认可,修道使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于是他毅然加入了道教。

后来王圆箓上了年纪,到了退役的时候,他便换上了道袍,从此四处云游,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

当时甘肃一带的道士似乎都特别喜欢干一件事,就是将荒废的寺庙改建为道观。

1897年左右,王圆箓云游到了莫高窟,一下就看中了这个地方。

彼时莫高窟共分为上、中、下三座寺庙,还没有完全荒废。其中上、中二寺被藏传喇嘛所占,而下寺正好无人居住。

见此情景王圆箓干脆就住了进去,此后他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逐渐将其改建成了道观。

据记载王圆箓和他的两个徒弟生活非常勤俭,从来不妄动一分钱,几乎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改建道观之上,可见其心中的信仰还是很虔诚的。

初到莫高窟的王圆箓给自己选定的修行之地是位于三层的一间洞窟,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甘肃这个地方风沙又十分严重,所以当时洞窟里满是沙土,根本无法生活。

于是王圆箓就在洞窟左近搭了一个帐篷,暂时栖身其内。如此大的洞窟,想要清理干净实属不易,更何况那时他还没有弟子,孑然一人来到此地,四下举目无亲。

无奈之下他只得到城里求人施舍,用得来的钱财雇人与他一同清理洞窟。

即便雇了人帮忙,清理流沙的工程进展仍然很慢,前后一共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才将流沙清空。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在洞内塑立道教神像,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王圆箓发现了一笔巨大的文化瑰宝——敦煌佛经,自此也让他背上了骂名。

相关文章

  • 再读道士塔

    今日读到余秋雨的散文,感觉余大师的一句话有待商榷,“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其中的他指王圆箓,从措辞不...

  • 道士塔

    文/建坡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我想很多同学已经看过。写的是关于敦煌文化敦煌经卷流失...

  • 道士塔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几座已经坍塌,还未修复,其中的一座较完整的塔的主人竟是一个...

  • 道士塔

    《道士塔》 余秋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

  • 心穷——读《道士塔》有感

    读着《道士塔》我内心是愤恨,读完《道士塔》我内心是哀叹。 在莫高窟门外有条河,河的那边有一片塔群,塔群...

  • 《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道士塔》讲述了一个无知道士王圆箓因为一点银元将莫高窟的文物卖与外国人,致使文物的流失。表面上是...

  • (九)道士塔

    敦煌莫高窟,闻名遐迩。它以佛教文化为主,但最初当家的却是一个道士,他就是王园箓。他这个守护者与莫高窟之间有着巨大的...

  • 《文化苦旅》“苦”在哪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最苦的应该是那篇《道士塔》。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我觉得荒唐,第二次再读我感到可笑,但无论如何我也...

  • 读《道士塔》后记

    高中的时候,读《道士塔》没现在这样强烈,甚至语文老师对道士塔的讲解已化为乌有。只依稀记得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

  •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道士塔篇

    胡乱写的 以描写道士塔开始引出对王道士的批判,认为敦煌莫高窟的破环和文物流失全部是王道士一人的错 是王道士“太卑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道士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qa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