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选择,我不由想起我之前的一个看法:人在做出某项选择后,总是会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发声,而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得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原因之一。那些对自我处境产生怀疑,否定周围事物之人,亦会被周围环境所排斥,若是无法改变现状,便可能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乃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上述言论并非为了得出什么大道理,而只是想要解释某些现象的成因。比如,倘若我的工作十分单调,缺少团建与人文关怀,我也可以为其开脱:我喜欢这样人际关系简单的工作环境(尽管我实际上更喜欢热闹欢快的氛围)。如果一个部门有许多团建,聚餐和会议,我也可以认为:我喜欢这样娱乐活动丰富的环境,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这种对自己所处环境进行正反馈驱动的过程其实是无意识的,它促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但是也有负反馈的情况:一个新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乏闷,原因是没有团队建设,缺少人文关怀;另一个新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嗤之以鼻,原因是数不清的团建和聚餐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私人生活。
造成这种正负反馈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我们对某项事物的看法是好是坏,绝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我们的第一印象,而这种第一印象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将来做出的选择。为什么你会喜欢人际关系简单的工作环境呢,也许仅仅是因为你在找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个信息告诉你人际关系简单不闹心是好的,这个信息构成了你对工作这一新事物的第一印象;为什么你会喜欢团建娱乐丰富的工作呢,因为有人告诉你和谐欢快活动多样的工作能给你带来全方位的成长。
这就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接受到的信息是足够简单的工作氛围才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你进入了一个团建活动丰富的环境中(与你的初始认知相悖),你是否会喜欢上它呢?答案是因人而异。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废话,但是事实如此。这和人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生存哲学有关:你是愿意随环境改变看法,还是固守自我的行事风格呢?前者便是我们所说的,会合理化自己做出的选择之人。这类人通常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为其在进入新环境中,很有可能会摒弃以前的观点,并构造出一套适应于当前环境的理论,其缺点在于丧失自我个性。而后者则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便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类人在所处环境与自己的观念不同时,可能会迸发出激烈的反应,从而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向负面情绪引导。其结果根据具体情况又有两种,若是心性强大,不满现状又无法改变,则会跳出当前环境寻求他路;若是生性懦弱,便会自怨自艾哀叹不已,一旦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就会陷入思维陷阱难以自救。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在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时,会对其他选择产生负面评价。这里暗含了一个奇怪的思维逻辑:如果我的选择是好的,那么我没选择的就是差的。这种非好极坏的奇怪逻辑,亦是矛盾和争端的一大源头。比如,据我所知,不同品牌的手机用户常常各自为营,互相攻击,他们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两点,一是证明自己用的手机是好的,二是证明别人的手机不好。我觉得这类人简直无聊至极,但是他们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无非是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类人太过盲目缺乏理性,乃至根本无法好好沟通,但是倘若某天他们不得不换成其他品牌,也许就“真香”了,而“真香”过后,甚至会指出若干点以前手机的缺点来。除去手机品牌这一举例,还有许多场景也会陷入这一思维怪圈:你认为工作氛围简单好,就认为人家团建丰富不好;你认为你的偶像美貌与智慧并存,就认为别的明星又蠢又丑···
其实,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权苛责,不必锱铢必较,亦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如果从哪天开始你的对象对你这边挑剔那边不满,也没关系,也许她只是有了更好的选择,需要合理化自己要离开你这一选择,我们要给予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