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
中华5000年,10种大智慧!能理解的不多,能做到的绝迹了

中华5000年,10种大智慧!能理解的不多,能做到的绝迹了

作者: 衹舍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23:06 被阅读64次

神州日知 乐儿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

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也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看窗外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这幅对联,是明朝陈眉公《幽窗小记》里面著名的一句。

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这样的平和心境,这样的淡泊自然,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水穿石〞的类似说法,〝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有个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着书的故事,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感动。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他的母亲亡故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符合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

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

子止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厚”;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首”,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壹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学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大的文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子文明形成的。

中华文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印度文明的壹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本就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大,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一’傲’字。〞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人最容易在自己最自负的那方面〝掉链子〞,出丑丢人。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这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故事的。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有一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

张家的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

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形成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大度和气量至今传为美谈。


涵养心性,诚敬存之

道家的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

因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儒家在涵养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诚用敬,宋代大儒程颐说:〝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体仁”就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践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存诚”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钻研的动力,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而知天理。对待事情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无为的行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不冒进,不退缩,并且又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后事天,先渡己而后渡人,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唯德感天

君子慎独 维德感天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

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

只有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是由于缺乏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人用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作抵押而求壹劳永逸,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

东汉杨震是个廉洁的官员,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密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这就是“杨震四知”的典故。


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国哲学重要命题。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易》之〝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这〝三义〞概括起来就是〝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人往往追逐过多的外部欲望,忘却了自己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生活是简单的。

《庄子・天地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抱着水瓮浇水灌地,用力很多而功效很少。

子贡对他说:“有一种机械可以让你省力气,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壹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橰(古代的槓杆工具)。”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罢了。”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即做人应如水,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伤心之下,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

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郁郁寡欢。

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

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

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

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

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

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再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一边反复阅读《道德经》,一边不停反思自己出山五年来的挫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

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

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

视频:中华5000年文明(时长1:26,建议收藏有时间再看)


他出身卑微却凭此术两度为相,千年来被称“智慧高端”!

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绝对让你更聪明,远离小人灾祸必读

3分钟读完5000年智慧精髓!一张图知晓历代248位大哲思想主旨!

神授"天书"!大智慧竟是这样得来的

智慧禁果,旷世奇才!为何国人对他的学问“只用却不敢说”?

一场暴雨,再次完证古人智慧胜今人

钱经!“千年商贾智慧,今世商人宝典”《经商百忍经》

曾国藩人生大智慧!诚、敬、谨、静、恒

8字蕴含中国人人生最大智慧

中华5000年文化精华都在这!值得收藏

智慧之神VS知识之光:您爱谁?

知识越多增长 未来越可预见?!

关注日知录(微信号: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新解世间事, 知人,敬人,做人。 重逢神奇,再见惊艳,快乐天天。喜欢,就关注一下呦。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

相关文章

  • 中华5000年,10种大智慧!能理解的不多,能做到的绝迹了

    神州日知 乐儿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

  • 婚前睁大两只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句话可以说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了,然而知道的人很多,真正能理解的人却不多,做到的就更少了。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 自己能选择的不多

    或许是我心智没有发育成熟吧,我一直都在期待,我可以为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出选择。 我老是觉得所有事都可以顺着自己的...

  • 能睡是一种能力,也是福气

    能睡是一种能力,也是福气 现代社会,能倒头就睡着的人不多,能随时随地睡着就更难。能做到这...

  • 如何从着装一眼看出对方的行为风格?

    能快速理解你的沟通对象有什么好处就不多说了吧,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阿杜老师用DISC的视角给大家分...

  • 清新,聚能

    “清新是你的大智慧;聚能是你的大能量。” 清新,清晰,思维的清晰,内在的清晰=大智慧 聚能,能量的聚集=大能量 “...

  • 慢慢来,也很快

    如果我们能教100%,孩子能听到80%的信息就不错了,能理解60%就可以了,大概能做到40%左右。 这就是教育为什...

  • 《金刚经》——涅槃?

    本书主要讲了【能够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脱离苦海的佛道经典,也即具备般若大智慧。般若大智慧包含五种:第一种是...

  • 随笔

    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能善待自己的,其实并不多,能被他人理解、能被他人体谅、能被他人忍着、让着,是最好不过的事儿...

  • 我能陪你的时间不多

    我能陪你的时间不多 一个清晨 一个黄昏 我能想你的季节不多 一个春天 一个秋天 我想对你说的话不多 一句回家 一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5000年,10种大智慧!能理解的不多,能做到的绝迹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fq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