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失业,那么,如何快速迁移自己的能力呢?
扩大知识面、快速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及时获取信息的习惯、试着接纳不喜欢和趁年轻,尽可能地多挣钱。
本文共计2694字,阅读时间5分钟。
文丨魏渐
来源丨未见(ID:weseer)

我的工位就在门边,无论公司同事还是外部人员,但凡进出,必定从我身旁经过。在所有来访的外部人员中,又以快递小哥和销售小哥出现频率最高。
通常,快递小哥大多比较礼貌,站在门口环视一周,没人回应才拨电话,三言两语一切搞定,基本上不会波及太多人。
销售小哥就不一样了:如果门关着,就哐当哐当地敲门;如果门开着就风风火火冲进来,抬嘴就喊:“XXX产品,你们(公司)需要吗?”
每每此时,我们的行政妹纸都会例行回应:“不需要,我们在上班呢!”
抬头一看,销售小哥已经不见了。
老实说,销售这活我是干不了——如果让我去做销售,指不定把公司搞黄。但每次遇到类型的情形,我心里就犯嘀咕:“这样做销售怎么出得了业绩呢?”
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在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突然被一只高音喇叭打断,且播放的不是音乐而是广告,你会是什么感受呢?这显然是策略性失误。
我想,一个优秀的销售,肯定不是这样的。

1
低门槛,高标准
前几天和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吃饭,他在传统行业待了四五年,最近想跨界互联网行业,苦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推杯换盏之间,他大发感慨:
“哎,现在开始后悔前几年没有好好钻研一门技能了!”
“怎么说?”我问他。
像你啊,写作就是一门技能,我这就不行——销售门槛太低了,谁都可以做,没‘钱’途!”
“销售门槛低?我倒觉得门槛挺高的,比如我这样的人就做不了销售啊。要说门槛,那写作的门槛就更低了——识个字的都能写,岂不是更没‘钱途’!”
“哪有啊?得别人爱看才算啊!”
“那不是一样的道理?我觉得应该是这么回事:低门槛,高标准;入门容易,拔尖很难。
换句话说,不管什么行业,准入门槛越低,吸纳的人员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所以,活下来对谁都绝非易事。但是,当你达到一定水准、突破了其中的瓶颈,之后就会活得比较滋润了。”

2
能力迁移
其实,这一点对任何一行都是通用的:没有哪一种技能是万金油,关键在于能力迁移。
你卖家电得心应手,那你能否将卖家电的本事迁移到卖服装呢?都是销售,但产品变了——你还能应付得了不?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天,我无数次听人说“生意不好做了”“工作不好找了”……据我所知,过去一年就有很多公司倒闭、破产,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成千上万的人丢掉工作。
如果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失业,那么,你能够快速的迁移自己的能力吗?

扩大知识面
对一份新工作而言,熟悉行业是每一位新手必须经历的阶段。有的人适应快,有的人适应慢,这和各自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
通常来说,跳槽最适宜往同行或者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跳,所以,你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你的跳槽半径。
我个人的建议是,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和了解周边知识,而不能一味扎在自己份内那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

提升快速学习能力
“快速学习”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能够快速掌握的东西,大部分门槛也不会太高,含金量自然也就有限。但如果基于自己的禀赋和知识储备去选择,快速学习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当你在换工作的时候,把握住一条主线十分重要——要么换行不换岗,要么换岗不换行,反正尽量避免行业和岗位同时更换。当然,大牛可以例外。

养成及时获取信息的习惯
信息的价值有时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据我所知,大部分做老板的人,都有每天看新闻的习惯。
比如,我曾经待过的一家公司,老板对新闻就极其敏感。得益于此,市场上最新的动态,我们总能及时了解并跟进;同行的优秀做法,我们也能及时借鉴并执行。
对一家成长性企业来说,老板和员工的思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非常重要。
试着接纳不喜欢
几乎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喜欢的,追随;不喜欢,远离。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擅长的,往往是我们喜欢的;我们喜欢的,也往往是我们擅长的。
而事实上,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并不见得不好。仅仅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也不愿去了解,长期以往就变成了各自的“盲区”。这对个人职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因为,每一份工作都会有你不喜欢的部分。我们应该警惕那些不喜欢的部分退化成自己的短板。

趁年轻,尽可能多挣钱
对职业生涯易辙这件事而言,拥有充足资金储备的意义在于:
解除后顾之忧——有了充足的粮草,你也就不至于因为生计问题草草进入新工作;
用于投资自己——为学习而花钱不要吝啬,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必要的话适当参加一些特定培训,有益而无害。
所以,最后建议大家,要有意识地养成存钱的习惯——虽然短期内存钱不一定能让你住上大房子,但对于增强个人抗风险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却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来源于未见,部分图片来自摄图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云学堂”立场。
关于作者:魏渐,青年作家,专注个人成长探索,代表作品《永远不要打探别人工资》《35岁以后,你靠什么安身立命》等,多次被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思想聚焦、LinkedIn等大号转载。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作者本人:wawadia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