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作者: 鸭梨山大哎 | 来源:发表于2017-11-29 12:32 被阅读0次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关于作者
钱穆是具有浓厚中国情怀的历史学家,出生1895年,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任教,讲授国文和历史。他的著作被顾颉刚、黄仁宇等同辈和后辈历史学者推崇,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关于本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脱胎于钱穆1952年的讲课稿,书中他从政府组织、选举和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梳理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流变和得失,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代国人的误解。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每个朝代的政治都有优点有弊端,但并不是“封建”和“专制”的,不能针对制度弊端来攻击整个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钱穆认为传统政治中蕴含着先进思想,并且不断在演变,如果不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政治就直接把西方制度移植过来,是不会成功的。

一、关于评价政治制度的前提

  1. 政治制度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政治制度是一个系统,制度与制度之间不是孤立的;政治制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渊源和流变的。这要求,在评价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时,不能片面,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
    为什么说制度不是孤立的呢?举个例子,按照唐代初期的税制,分到田地的家庭里,每个男丁都要交税,这就必须搭配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登记制度,统计每户男丁的数量,规定税款。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精神,不是掌权者拍脑门想出来的。比如,宋代重文轻武,目的是避免再发生像唐末五代那样的兵乱,宋代因此实现了文化复兴,却也导致了积贫积弱。这说明,任何制度都会自然生长、变化,都会有利有弊。所以在评价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时,不能片面,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
  2. “制度”与“法术”
    钱穆认为,政治的建树是有“制度”和“法术”之分的,“法术”是出于私心的各种手段,而“制度”是出于公心的。在钱穆看来,清代的军机处、科举制都是出于私心的,来维护满洲部族统治的“法术”,而不是“制度”。

二、关于历代政治的得与失

  1. 政府组织
    (1)皇室与政府的关系
    秦实现了全国统一,中国这才开始有了统一的政府,与皇室分离,除了皇帝可以把职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就再也没有第二个职位可以世袭了。在皇室与政府的关系上,钱穆认为,唐代做得最好。一个原因是,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一个有效、有力、牵制皇室并需彼此合作的系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唐代的政治意识也有了绝大的进步。汉代的官名有很多脱胎于贵族的管家名,而唐代的六部则把官名和职责搭配得当,这才是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而不是皇帝的管家仆人。
    (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个归根结底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力量比重的问题。钱穆认为,这一点汉代要比其他朝代更好。汉代实行郡县制,郡长官和中央的九卿享受同等待遇,可以直接任用管理下级官员和百姓,整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扁平化管理”很相似,地方长官有比较大的自主权,中央和地方力量的对比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唐代开始中央集权,发展到清代时,中央派到地方的巡视官越来越多,官都去管官了,还有什么官去管理民生呢?
  2. 考试选举制度
    这其实就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在这项制度上的优越性,要归功于科举制的正式设立。科举制广开大门,除了商人工人外,百姓可以自由报考,走上仕途。宋明清都延续了这个考试制度。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有一个大进步,就是解除了商人工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到了明代,科举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八股文。钱穆认为八股文的本意是好的,这种限定严格的录取标准能更客观地选拔人才,只是没想到后来僵化到太坏的地步。而清代的科举考试,被钱穆称为一种对汉族的愚民政策,汉人即使考中了进士,也很难被委以重任。
  3. 赋税制度
    唐代的政策理想更高一些,会注意既不让百姓太穷,也让百姓有追求更多财富的自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唐代初期,对于每一个穷人,政府都分给耕地,在保证温饱后,再进行收税,有点类似现在的“低保户”。另外,商业都不收税,有钱的百姓可以自由发展、赚更多钱。但这样的政策止步于安史之乱。宋明清在税制上也没有新的突破。
  4. 兵役制度
    唐代开创了一种新的兵制,“全兵皆农”,也就是军人全都要下地种田,不能无所事事吃粮饷,与汉代的“全农皆兵”比起来,这样不仅省钱、省劳动力,军人还能创造财富。而宋代的兵制在钱穆看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养兵太多还不敢裁军,重用文臣却不敢重用武将,结果花钱不少,军队战力却不够,成了一个因为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三、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和“封建”的

首先,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专制的。从汉代到明代,中国都是士人政权,也就是读书人组成政府。宰相是政府的首脑,君权也一直受到相权和政府的牵制。以唐代为例,皇帝要经过宰相同意才能下达最高命令。宰相们在皇帝要下诏书之前先举行会议,同意之后在皇帝签字的诏书上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这个诏书才能执行。明清没有了宰相,各个政府部门都被皇帝握在手中了,但国家也有制度,也有法律,皇帝一人的意志并不能决定一切。
其次,中国的传统政治也不是封建的,各朝代都走在限制过度富裕和废除特权的路上,科举制更使得社会阶层一天天地趋向平等了。
四、根植本国传统学习西方制度
首先,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历史,要承认并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中国也有好的政治制度,西方还要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任用他们的文官呢。其次,政治制度是自根自生的,不能全盘照搬。就算有些可以从国外移过来,也必须先和本国传统有融通,才能真正发生作用。否则,没有生命的政治加上不配合的制度,肯定很快就会失败的。

金句

  1. 政治制度是一个系统,制·度与制度之间不是孤立的;政治制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渊源和流变的。
  2. 到了秦汉,除了皇帝可以把职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就再也没有第二个职位可以世袭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3. 唐代的政策理想更高一些,会注意既不让百姓太穷,也让百姓有追求更多财富的自由。
  4. 从汉代到明代,中国都是士人政权,也就是读书人组成政府。宰相是政府的首脑,君权也一直受到相权和政府的牵制。
  5. 必须了解和承认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因为,一旦将历史全盘否定,国家和国人就没有共尊共信之心,也就没有精气神了。
    撰写:张晓琳脑图:摩西转述:顾一菲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

相关文章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关于作者钱...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触颇多。之前也是久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名,但一直以来都是敬而远...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df 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www.rejoiceblog.com].pdf

  • 打卡2:钱穆制度陷阱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聚焦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高屋建瓴地对历代王朝的政府架构、官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专题演讲合集, 汉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权和相权 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席、尚浴与尚书(管文书) 宰相有十三曹...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最近很喜欢这种小书,篇幅不长,一天就能看完。专注于一个问题来讲,针对性很强。 这本书是比较不一样的小书,因为他选题...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到一个很新的观点——书籍资本 秦汉以来,中央地方官员不在世袭,汉代更有相对完善察举制。虽官位不在世袭,却...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首先来说,作者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是不是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便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yu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