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网络
牛背上的回忆是牧童短笛,马背上的回忆却不美好。春秋无义战,诸侯们你争我夺相互进攻的主要手段是战车,所谓“千乘之国”,拥有千辆战车就成为那些强梁们的标配了。
来源于网络
“乘”的配置是驷马一车,将三人,御者居中,左右各一将,一持短兵主近防,一执长戈主远攻,后配步卒75人。三将一车同命,他们必须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努力战斗,才能杀敌立功。否则,就会发生华元羊斟各自为政的故事贻笑后世。公交车上乘客与司机各自为政的新闻不断,其宋华羊氏之后乎,后世们又将贻笑后世了。鼓角铮鸣中将士们所面临的永远是刀枪剑戟血雨腥风,唐有诗人杜甫叹曰:
来源于网络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来源于网络
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战马从车辕里解放出来直接配给将士骑乘,骑兵铁骑成为两军作战的杀手锏。但对于马背上的将士们来说可不轻松,他们的命运未卜先定,要么杀死敌人,要么为敌所杀,马革裹尸。如黄忠马失前蹄而得侥幸者少之又少,就连关公最终也跌下马来,令人唏嘘不已。
来源于网络
看看骊山陵兵马俑,车鳞鳞马萧萧的背后是多少无辜的生灵。汉初 “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以牛车”,可以想见秦末汉初有多少战马在战场上永远陪伴了驾驭他们的主人。
来源于网络
战马的缺乏成为汉初帝王们对抗北方马背上民族的最短板,白登山大战时剽悍神速的匈奴骑兵差点儿要了刘邦的老命。汉武帝为得到“汗血宝马”不惜以黄金马换取大宛“汗血宝马”良种不成,派李广利付出沉重的代价击败大宛,挑选上等种马几十匹,普通种马三千余匹,才心满意足。
来源于网络
三国时期的英雄们都骑在马背上建功立业。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独断当阳桥,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历史定格的每个画面都少不了战马的影子:的卢、赤兔、乌骓马……它们兴许是那三千余匹“汗血宝马”的后代吧。
来源于网络
晋后广大中原地方失去了强大的中央政权,牛背上的农耕民族无力对抗马背上的游牧部落,结果是“五胡乱华”。马背上驼来鲜卑、匈奴、羯、荻、羌,掠去的是财富和女人,剩下的是先民们的埋骨场。
来源于网络
宋代时的金人又按照这个脚本重新表演了一番,不过这次的配角是赵宋王朝的皇族们。
直到近代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战马们也终于可以马放南山了,马背上的回忆不美好,但战争这款强梁们的娱乐游戏远没有结束。南宋时火药走上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被发明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导弹可以飞越英吉利海峡了。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新鲜可看的呢?老实说,我不知道。第四次呢?爱因斯坦知道,他说人们要用拳头、棍子或石头做武器了。人啊,总折腾着打的什么仗啊,让上帝说什么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