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稻谷的外壳脱去,而稻谷的精华——米粒却仍然存在,其本质并未改变。这个精华,犹如人的神,即人内在的精神品性。
不论人的外表如何变化,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不会改变的。
古人看相一般看面相,看的都是看五官,如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定是富贵之相。必有大富大贵之说。那时很多贫苦之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先以五官断定。
而现代人生活条件好,玉圆珠润的长相不在是大富大贵的标志。一般“三高”的病人。还有中年发福的油腻男女都有了这“贵人之相。”
为此现代人识人看相,在“神”字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的琢磨。识人看相“神为首选。”五官倒成了其次。
首先,这里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精神神”一词,它有比“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而这里所论的“神”,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貌有美丑,肤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神”有一种穿透力,能越过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
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从这里也可看出,“神”与日常所言的“精神”并不一样。
再者,一个人的神最能提现的其实是眼神,平日里, 从一个人的眼神动静清浊可断出人是善恶正邪之人。
以下是曾国藩以神识人的故事,也是流传至今很多企业HR学习的案例。
某日,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恰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让那三个人 在厅外等候,自己去到里面。
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禀明来 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摇手笑言:“不必了,面向厅门 ,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谨慎,让人放心,可派他做 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阴奉阳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 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 将才,可独当一面,将大有作为,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是惊奇,问:“还没用他们,老师您如何看出来的呢 ?” 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在厅外见到了这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 可见是一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肯干,无 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敏的事情。
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神色不端,可见是个阳奉阴违,机巧狡诈之 辈,断断不可重用。
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气宇轩昂,目光凛然,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将来成就不在你我之下。”
次日曾国藩邀请李鸿章及此三人一同共进午餐,闲言碎语之后下人端上四碗汤圆,曾国藩一边与众人聊天一边与大家共同吃汤圆,待汤圆吃毕忽然一问:“可有人记得刚刚碗里一共有多少个汤圆?”瞬时众人皆目瞪口呆,唯有一人回答:“八个”,曾国藩欣然一笑,回答之人正是他昨天所见并断言有大将之才的人。
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并官至台湾巡抚的淮军勇将刘铭传。

一个人所呈现出来的“神”不但仅体现于他的眼神,言谈举止。更是提现在他的家教,学识个人修养以及心底的良善。
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从骨子里散发的这种“神”是任何衣物装饰以及五官遮盖不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