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号,第二次读书分享。这两天体重失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每天,尤其晚上会感到都非常饥饿,于是稍加放纵,体重直升,人的肉身,真像气球一样。3公斤贴在身上,让我感到肠道受挤压,坐在这儿看书,也十分气闷,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种“不受控”的挫败感,加倍了沮丧,连跑步也觉得腰上挂了一层厚肉,没有了轻盈的自信。言归正传,第一章:①根据佛陀的开始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苦,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变苦就是我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简单的说就是“那种乐极生悲”的苦。行苦是一种更深沉也更细微的痛苦,它只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无论贫穷强弱,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运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生活难题。②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有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即无我和无常。简单的来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他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在这里,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缘起。
③如何理解“无我”?这里恐怕是最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方,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还说无我呢?他是这样来加以分析的。我们的肉体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说无论是胖的身体还是瘦的身体,我们都会认为“那是我”,那么我是可变的,但可变的事物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随着外部条件及内在成分的变化而时刻变化。既然实时在变,哪里有一个实存的我呢?可见肉体的我不过是一种幻觉。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身体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境就更不是我了。④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已不是一件事,却相续不断,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不虚也。⑤曾有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问,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会说什么?回答:我信佛就是相信因果!⑥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