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萃
周易竟如此简单——王船山易学态度浅析

周易竟如此简单——王船山易学态度浅析

作者: woxingwosuai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00:45 被阅读0次

前文讲到王船山个人的一些经历,我们前文也说到过注易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不同,王弼好老庄,所以解易偏重无和有,邵雍解易在乎数字,所以体四用三,朱熹就是“易本卜筮”之说,所以王船山都开骂!具体案例留在下节讲解,今天讲讲他老人家的易学态度。

由于《周易内传发例》篇幅太长,本人就把观点缩短,也省得大家参阅,而且是把前人易学家基本都说了一遍,对大家也是一个参考,本人也会添加个人观点,不置可否,望各位好生揣摩

观点一:四圣

盖孔子所赞之说,即以明《彖传》、《象传》之纲领,而《彖》、《象》二《传》即文、周之《彖》、《爻》,《文》周之《象》、《爻》即伏羲之画象,四圣同揆,后圣以达先圣之意,而未尝有损益也,明矣。

在这个章节主要讲解四圣作易的态度是一致,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孔子的彖传和象是根据周文王,周公的彖和爻来的,而周公还有文王的彖、爻、文言是根据伏羲的卦象而来。而扬雄《太玄》、司马君实《潜虚》、蔡仲默《洪范数》这类就是假借伏羲画卦而来,不然周文王和周公为什么那么作易;而孟喜、焦赣、京房这类异说是对的,为何孔子那么作易,简直胡乱揣测圣人作易的初衷。不能因为一图一说而胡乱作易,甚至后人还有人说《易》就是“意”,有的人为了私利,居然赞成这种说法,那些喜欢搞预测的人为了自己蝇头小利,胡乱编撰周易,导致更后面的人理解造成偏差,其实四圣的观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易之观点

是《周易》之义,建诸天地,考诸前王,而夏、商以上,虽有筮人之杂说,孔子之所不取,况后世之伪作而驾名伏羲者乎!文王之卦,伏羲之卦也。文王取其变易神妙之旨而名之曰《易》,是故周公之《爻辞》得以兴焉。舍文王而无《易》,舍文王而无伏羲氏之《易》,故《易》之所以建天地、考前王者,文王尽之矣。

周易的本质是什么,建诸天地!你们想想在夏商以前,也是卜筮杂说很多为啥孔子不用,后世之人为了提升名气假借伏羲而成一家之言,周文王的卦是伏羲的卦,文王是以为变所以名叫《易》,周公的《爻辞》解释《易》后来兴起了,假使伏羲没有《易》,文王没有,后世哪里来的《易》,什么陈传还有邵雍哪里懂《易》都是假借圣人之言蛊惑后人,自立学说,不然谁认识他们呢,整天先天图示,没有一点用,能保护家和国吗?能教化育人吗?天圆地方能教育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吗?整天教人的都是“命中注定”的邪说和歪理,孔子说“不可为典要”你非要整出为“典要”。本人观点:易本来就是变,邵雍的不是没有站在人伦方面去阐述,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就是矛盾的出现,邵雍的数虽然很复杂,本人也不赞同,但是它阐述的只是自然之理,自然没必要理会人情世故之说,只能说人站的角度和经历不同造成,比较下邵子和王船山的经历,一个是在和平年代,一个是崇祯末期,一个是得到多数人称赞,一个是整天东躲西藏,邵子在宏观面上阐述宇宙,王船山是站在社会人伦(偏微观),更切合实际一点,这两者其实都需要。

观点三:易学史

易学史大家可以参看我前文文章,从夏商的《连山》《归藏》一致到文王《易》,《春秋传》用很多历史故事附会上去,最后孔子删除更正得到《易》,到了焚书坑儒,由于被说是卜筮之书得以保存,后来到了汉代完全被象数易统治,摒弃义理,王弼认识到了不足,但是又以老庄为主旨,他的观点是“得意忘言,得言忘象”,尽不能以象得言,以言得意,终究不可取,后世到了唐宋虽然在往义理方面发展,但是还是和王弼类似(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由于整体环境喜好佛、道),到了宋朝,有周敦颐的《通书》虽然涵盖很多,但是不全,程颐的《易传》只是说义理,易是教人“行”的,没有太大的教化意义,张载的易写得不错,很简洁,好不容易到了朱熹这里,阐发儒家精髓,竟然说《易》是卜筮之书,真的荒谬。所以最后总结了一句;用象明理,以理来占卜,用占卜定吉凶,用吉凶教人做事,这才是合乎天道,四个圣人的基本意思就是在这里,用语言文字、用动静,用占卜,用这些方法教化一器(器,器皿,人类似于一个器皿,由各种东西组成,构成一个物),圣人真实的意图就是这,不要学那些胡乱揣度圣人的人和观点。本人观点:王船山此话非虚,我们测卦是为了预测成或者未成之事,初衷在于事情可做和不可做,测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未解之事,但是有一点就是,易之初,就是变,变就停止不了,如果从孔子一致一来一点变化没有,我们的易就不会涵盖如此多的行业,从易这一支出来的东西太多,象、数、理都要用,前面抨击他们,后面又回到卜筮可以为用,而卜筮是需要用到象和数的,纯理不通,脱离象数的易不是理

观点七:乾坤并建

前面还有几个观点没有写出来:吉凶得失、占与学、河图画卦。在此不赘述,有兴趣的自己参阅《周易内传发例》

太极,大圆者也。图但取其一面,而三阴三阳具焉。其所不能写于图中者,亦有三阴三阳,则六阴六阳具足矣。特图但显三画卦之象,而《易》之乾坤并建,则以显六画卦之理。乃能显者,爻之六阴六阳而为十二;所终不能显者,一卦之中,向者背者,六幽六阳,而位亦十二也

这个话很难理解,我们这么读取,或许能明了,乾卦有六爻(用爻不算),坤爻也有6爻,我们在看乾卦每一爻辞的话是不对的,因为语言在说这一面的时候,背后还有一面,举例来说乾卦的第一爻是“潜龙勿用”为阳,它的背面也就是“潜龙用”为阴,同样的道理坤卦也是一样,也就是两面性,这就是太极生两仪,我们只是说表面的一面,背后的一面也存在,这也是构成大道的原因,这个我们可以联想“有”和“无”、“太极”与“无极”两者并存,所以乾坤也是一样,人从开始到顶端,阳面阴面并存,所以人最多的时候是这么解释—假如我当初怎么样事情会怎么样,我们做了一个结果就是表面的阳性或阴性,六爻就是有十二个属性—乾坤一体

观点九:刚柔动静

《象传》之言阴阳,皆曰刚柔,何也?阴阳者,二物本体之名也。盈两间者皆此二物,凡位皆其位,无入而不自得,不可云当位不当位,应不应,故于吉凶悔吝无取焉。阴阳之或见或隐,往来发见乎卦而成乎用,则阳刚而阴柔,性格各见,功效各成,于是而有才,于是而有情,则圣德大业之所自出,而吉凶悔吝之所自生也。刚之性喜动,柔之性喜静,其情才因以然尔。而阳有动有静,阴亦有静有动,则阳虽喜动而必静,阴虽喜静而必动,故卦无动静,而筮有动静。

《象传》里面不说阴阳,都说刚柔,为什么这样,阴阳是什么?本体,就是太极,涵盖无极,任何东西都是阴阳,无所不包,不能说当位不当位,好不好之类,阳虽然代表动,但是最后还是会静,阴虽然静但是最后还是会动,所以卦是没有动静之别,而卦象是有动静的,假如测卦之人得到一个卦,测得目前的不好,静太久了,那么我们需要让他动起来。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有一个物体,他动我们就说阳,他静我们就说他阴,动说属性是动物,静止我们说是静物。那他是两个物体吗?动还是它静也是它,所以我们最好称它这种属性为刚和柔,动起来就是刚,静止我们称为柔,这也是《易》里面都用刚柔取代动静的原因!这里解释最为精辟,区区四个字活脱脱的严谨

今天权且讲到这里,还有一个观点;彖爻一致等到下节注易再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易竟如此简单——王船山易学态度浅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g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