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策原因,云战争(1)云战争(2)里介绍的诸多的大玩家们在中国市场都有点水土不服,这给国内厂商提供了在中国市场弯道超车的空间和时间。
本文还是尝试以营业额为标准来给个排名(以人民币为单位)。当排座次的时候,企业的2017年财报是我主要的参考资料。问题是很多所谓的云计算公司都没有提供相关的数据,让我倍感头疼。经过一些提炼和思考,形成了以下比较主观的观点:
- 没有单独统计云计算营收的公司,对云计算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里最主要的考量还是激励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资源分配问题
- 只强调增长率,而不提供营收的公司,表明数据不够亮眼,展示动力不足。

华为
据华为云总裁郑叶来在公开场合透露,华为云2017年的收入是5亿美金,这包括了华为私有云,政务云和公有云为外部客户服务的销售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这在华为公布的财报里并没有反应出来,所以本文权且以这个不太准确的数字为准。
2017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讲:“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这句话很好的总结了华为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华为云从哪里来
华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云,网络,端设备之间的协同效应。
云
华为过去三十年一直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深耕,围绕整个ICT基础设施,涉及芯片、系统、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具有强大协同效应的核心能力。传统的做法是利用这些核心能力,研发出产品、然后提供给客户。而现在,则通过整合自身构成云计算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等能力,以云服务的方式交付给客户。也就是说,对于华为来说,原来做什么现在还是做什么,只不过商业模式需要重新调整,来适应云时代的要求。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网络
云计算的逻辑就是把服务器都放在云端,那么当主要服务都集中到数据中心,也就意味着无论是计算,还是数据,也都从本地移到了云端,结果就是网络成为最大的瓶颈。这里的网络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中心内部的高速通信网络,主要以1G到10G带宽为主,正在向40G到100G的网络前进,而最先进的网络设备提高商已经实现了200G到400G的超高速网络,而华为就是一家能够提供400G网络的提供商。
400G的带宽,相当于每秒50GB的速度。也就说,在400G的高速网络里,只需要1秒的时间,就能拷贝50个高清电影。
另一方面是用户连接云端的速度。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5G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的是华为是5G标准的制定者,华为的 5G 手机也计划会在明年推出。
5G 的发展,不仅能提高网速,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新应用的无限可能性。配合云端的高速网络传输,将构建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让人期待的是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和物联网(IOT)应用的普及。
5G 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是在目前 4G 成熟的基础上,下一代高性能的手机网络。到时,网络传输速度可以达到 10G,并支持数万用户大规模同时连接,在覆盖率和响应速度上远胜于 4G。
端
从华为云,到网络,再来看看华为的端,也就是智能设备。华为最出名的“端”就是手机,2017年全年出货量达到1.53亿台,全球份额突破10%,稳居全球前三。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接引爆了移动互联网,也为各种基于云的APP提供了平台。
前面提到的杀手级应用AR/VR,配合高速网络的支持,虚拟现实场景的图形渲染和建模可以在云端完成,并实时传送给用户,这样就可以降低对 VR 和 AR 设备本身计算能力的要求,云端VR产品将有可能快速普及,相应的 VR 应用开发将迎来大爆发。
另一个兴奋点是物联网(IOT),所有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信息,配合高速网络的支持,传到云端,利用云端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把分析的结果快速的反馈到用户手中。而且借助于手机和其他终端设备的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在某些IOT应用里,也能通过边缘计算的方式,在这些设备里就能够进行快速的分析,进一步推进IOT的繁荣发展。
华为云要到哪里去
华为云要做平台,用“黑土地”这个比喻也很形象。结合华为云的“三不”承诺,即“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华为云只做IaaS和PaaS,SaaS交给各个业务伙伴;数据永远是客户的财产;以及不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所谓的生态圈(云战争(3)里描述的阿里腾讯的例子),严格恪守业务边界,创造对合作伙伴友好的、能够实现共赢的云生态。
华为云的薄弱环节
最后再来聊聊华为云的薄弱环节。云计算本身发展的问题与阿里腾讯类似,就不再赘述了,详情请参考云战争(3)。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出海遇到的阻力会比阿里云,腾讯云更大。中国国力的崛起,让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充满了政治风险。而华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政府背景,尤为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看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中美贸易战,美国处理完中兴,一些迹象表明(脸书停止数据分享),下一个目标就是华为,如此针对,发展难度可见一斑。
另外,想重点说说华为的研发。
华为一向在研发上“大手大脚”。给你列几个数字感受一下:
- 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3940亿元
- 在过去的四年里(2014-2017),R&D的投入都超过了全年营收的14%
- 2017年,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896亿元,全球排名第六,超过苹果公司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再看看联想:
联想2017/18财年的研发费用为12.73亿美元(约81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2.8%。
重视自主技术研发创新,无疑是华为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问题是,
难道所有的技术都必须自己来研发吗?
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谈到和IBM的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企业的APP的时候,说过一番话,大意是,我相信苹果有能力做任何它想做的事情,但我同样相信苹果不应该做所有的事情。放在华为的语境下,我的观点是,我相信华为有能力自主研发它所需要的技术,但我同样相信华为不应该只凭借自己的研发力量来获得这些技术。
重要的并购让企业能够快速的获得关键的能力以抓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但是华为从来没有进行过什么重要的大型的并购活动(小型的并购是存在的),貌似,华为的高层对并购也不是很感兴趣。这可能源于所谓的路径依赖,不争的事实是华为这几年都在持续地增长。但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技术演变剧烈的市场里,很难想象一家企业能够单凭自身的研发努力,就能够长期保持技术的领先性。惠普,戴尔,思科,谷歌,脸书,微软,IBM,阿里巴巴,腾讯......无企业例外,华为也不可能免俗。
华为过度的依赖内生力量来搞定所有的技术发展要求,如此单一的技术增长模式无疑会让华为在日益激励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华为应该适当的运用合理的(符合公司战略的)并购手段来加速自己的技术积累。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