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一次演讲谈到中国孩子的教育时说到:
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机器会替代过去很多的技术和科技。”
“过去一两百年是知识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未来是智慧的时代,是体验的时代。”
那么在与科技竞争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让他们更适应未来的社会呢?马云爸爸所说的智慧的时代、体验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智慧和体验是那些只有人才能创造,机器不能取代的东西。
“如果我今天重新设置中国的教育体系,幼儿园的孩子,他刚刚开始,必须学会唱歌,必须懂得音乐,必须欣赏音乐。这个音乐是和天堂通的,将来要寻找开启人的智慧是音乐起来的。音乐最早是从教堂、庙堂里出来的,所以音乐对人实在太重要。”
马云果然是马云,对一些问题的认知远高于常人,甚至领先时代一个身位。
马云并不是第一个说音乐关系着智慧的人,在他演讲的200多年以前,有个叫贝多芬的人就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启迪人的智慧,画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体育活动造就强健的体魄,三者缺一不可。
在美术和体育方面,我没有任何心得和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个学了八年钢琴的音乐爱好者,今天我们可以聊聊音乐欣赏。
1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有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钢琴,跟家长们讨论的多了之后,发现我们都面临一个同样的困扰——对于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从哪里开始?怎么培养?我们来探讨一下。
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培养听力
孩子的听力培养主要是在0到6岁这个年龄段。
孩子大概在10个月时才初步开始建立有意识的听觉,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辨别男生和女生,老人的声音和爸爸妈妈的声音。
0到6岁是孩子听力最敏感时期,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听和学习音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按照均匀的节奏,稳定地拍打孩子的身体,同时帮助孩子听音乐这种方法非常有用。因为在孩子学音乐的过程中,节奏节拍是最重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所以让孩子从小建立起节奏感非常重要。
这种节奏感会影响孩子生活中做事和讲话的方式。其实就是通过音乐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仅仅培养音乐这一种能力。
旋律对学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唱歌跟旋律的区别是唱歌是有歌词的,乐器演奏的很多旋律是没有歌词的。
孩子在学习歌词的同时就学习到了文字,就识字了。歌词会让孩子学习到文字的魅力,这些都会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得以培养。
家长可以尝试着去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节奏非常的鲜明,音色和律动非常适合孩子。
听音乐,带孩子一起去想象
想象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关,可能孩子想到的是一只小狗和小猫一起做游戏,或者想到了和幼儿园的同学发生小矛盾时的争吵。
家长不要给孩子暗示,让他自己随意地想象。
标题性音乐是名字比较有吸引力的音乐。一种方式是告诉孩子音乐名字,让他自己去随意想象。另外一种方式是不给孩子名字,只让他听音乐,听完之后让孩子发散他的想象,鼓励他自己讲一段故事或者描述一个画面等。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给孩子听真乐器的好音乐
听的媒介对象是声音,声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声音无处不在,所以说音乐也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需要准确的音高和良好音质的有机结合。
因此,我建议给孩子选择的音乐在音质上要有要求,很多玩具的电子音乐可能不是用真乐器录制的,在音响的声音上就不是很准确,家长要给孩子听真乐器的声音,比如钢琴的音色、弦乐、小提琴、大提琴等就是真乐器的声音。
当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借助动画让他听声音,把音乐变成动画辅助让孩子去听,同时尽量保证比较安静的独立空间,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孩子听一些比较生涩难懂的音乐。
无相关知识的家长如何给予指导
可以在车里放一些音乐,每当接孩子的时候,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边聊一聊听的东西。
那个音乐父母可能也不懂到底是谁写的,什么风格,但是通过音乐想故事,引导孩子一起去想象就可以了,并不一定对父母自身的要求非常高。
从听和模仿开始,保留孩子本身的音色
从听和模仿开始的,当孩子在听和播放的过程中锻炼出了技术,之后他自己可以随意发挥,可以靠自己的理解去创造音乐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最开始都是从听和模仿开始。
孩子五岁多以后才比较适合学乐器和唱歌。
所有的孩子学唱歌都应该保留他本身的音色,其实他学的是乐感、节奏和音准,他只要通过旋律和歌词的变化去表达自己音乐的情感就好了,不一定非要唱出民族或是美声,孩子应该自由地去唱。
其实歌的技术表达和乐器一样,技术的表达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去使自己愉快,孩子学习的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和怎样去理解音乐,而不是技术能达到何种程度,如果把注意力一直关注在技术上,孩子一定会失去兴趣的。
2
还是具体一点、接着上面的点拿学习钢琴来说,有时候遇到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目前学琴的进度表示了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缓慢,和其他孩子比起来没有优势,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孩子,出现不耐烦的现象,并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学琴的天赋,不是这块料!”
很想对这些家长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选择与学习的权利,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这座音乐大门的钥匙,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帮助她们共同寻找,待打开这座大门后,她们才能看到耀眼的阳光、才能真正寻找自己的方向。
孩子不喜欢家长说出如下的话:
○ “老师是这么教的吗?怎么坐?手型是这样的吗?”(家长你不懂,如果没有去陪练也不请陪练,是无法知道正确的方法的。)
○ “这个地方怎么老是弹错?”(宝贝,这个地方我们多来几遍好不好?我觉得你很棒了!)
○ “必须给我练一个小时再出房门!”(孩子的天性是玩,就是成人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坐一小时。)
○ “每次要你练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可以尝试把“练琴”这个词语换成“我想听钢琴曲了”。)
○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不好好学就是浪费钱!”(不要拿艺术、爱好、兴趣和金钱挂钩,不要给孩子压力。)
○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爱弹不弹。”(把轻言放弃换成有耐心地引导、带孩子多欣赏音乐会保持兴趣。)
○ “听话,把这条弹完就去玩!”(不要让孩子觉得练琴是完成任务,那样是没有效率的。)
○ “你若考级过了5级,我就给你买……”(压力施加法,是因人而异的,根据孩子的性格决定。)
○ “今天学的什么曲子,赶紧去练习”(这是领导发话了,或许“今天学的什么曲子呀,要是能弹给我听让我享受一下该多好呀!)
○ “为什么那个小朋友弹的那么好,你怎么这么笨?”(不要直接的去拿别家的孩子对比,应当侧面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
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3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富商临终前,见窗外的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对他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说:“你们到广场上给我捉几只蜻蜓来吧,我许多年没见过蜻蜓了。”
不一会,大儿子就带了一只蜻蜓回来。富商问:“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一只?”大儿子说:“我用你给我的遥控赛车换来的。”富商点了点头。
又过了一会,二儿子也回来了,他带回来两只蜻蜓。富商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两只蜻蜓?”二儿子说:“我把给我的遥控赛车租给了一位小朋友,他给我3分钱,这两只是我用两分钱向另一个小朋友买来的,你看这是多出来的一分钱”,富商微笑着点点头。
不久,老三也回来了,他带来十只蜻蜓。富商问他:“你怎么捉了这么多的蜻蜓?”三儿子说:“我把你给我的摇控赛车放在广场上,告诉他们谁想玩赛车交一只蜻蜓就可以了。要不是怕你急我至少可以收十八只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儿子的头。
最后回来的是小儿子。他满头大汗,两手空空,衣服上沾满了尘土。富商问:“孩子,你怎么了?”小儿子说:“我捉了半天也捉不到一只,那些蜻蜓好可爱,飞得那么高,我蹦起来也捉不到它们。”儿子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富商笑着把他搂在了怀里。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们在床头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孩子们,我并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们捉蜻蜓的乐趣。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真正的快乐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是吗?
当然,能够说这样的话,是你首先得引导孩子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