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表现这么好,晋升的不是我?
为什么她那么优秀,晋升的不是她?
为什么我都这么用心了,却得不到她的芳心?
为什么我课讲的这么好,续班率数据却不高?
为什么我已经打卡成功了,却没有考勤记录?
我真的表现这么好吗?
他真的那么优秀吗?
我真的那么用心了吗?
我讲的课真的足够好了吗?
我真的打卡成功了?
其实你并不确定。
但是当为什么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他就会立即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
当你开始为他找原因的时候,这个观点已经在你脑海里了。
你也许已经开始想,为什么呢?是因为领导不喜欢我吗?是学生有眼无珠吧?是打卡机坏了吧?
你不会去质疑,谁说我足够优秀的?谁说我讲的课是最好的?
不管你怎么回答,她足够优秀,这个观点已经出现在你脑海中了。
不管你怎么回答,我的课讲单足够好,这个观点已经出现在你脑海中了。
事实上,她不足够优秀,我的课讲的也不足够好。
当有人用“为什么+观点”的格式去提问的时候,其实在问题的后面,藏了一个他觉得不需要讨论的观点:“她足够优秀”。
突然觉得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愚蠢。
事实上,我讲的课根本不足够好,至少不是我以为的最好的。
以上启发来自于刘润《底层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