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东政法大学一位老师和一位同学的对话火了。
这位同学因忘交作业试图向老师解释原因,随后代课老师马寅翔表示,该生可以写一篇文章论证自己迟交作业的合理性,于是这位同学就真的写了一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意想不到的是老师据此回了这位同学一份《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
全文如下:




作为一名同样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位同学的做法很赞,我们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或许会想着跟老师解释,但老师要是实在不同意我们往往也就不再继续坚持,更别提用专业知识来和老师进行辩论了。
不过,相比之下,这位老师的回应才更让我惊艳。
面对这位同学的解释,他一开始虽然拒绝了,但在这位同学用“重大误解”、“风险分担”等专业知识辩论开始,他便也给予了相同的回应,用班级人数论证重大误解不存在的可能性,最后还是给了这位同学机会,并且在这位同学“挣扎”完之后同样用论文的方式给予回答。
有这样一位老师,是这位同学之幸,是学校之幸,更是教育之幸。
国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优秀的人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洪流,而这些优秀的人,不仅仅只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懂得如何去运用知识。
法律专业亦是如此。
真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生许多比书本上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若我们只会照着书本按图索骥的话,那我们国家的法治怕是要凉了。
就拿今年法考结束上了热搜一事来说吧,很多网友说出题人的想法比编剧还要狗血,那些题目真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巧合。但是事实上,还真就有可能这么巧合,毕竟生活才是最狗血的,你永远猜不到一件案件背后有多少稀奇古怪的事。
人与人的交往本就是复杂的关系,在加上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冲突,更是让人剪不断,理还乱。考试时各种看似狗血的关系不过是为了检测你是否具备了一名法律人最基本的逻辑分析罢了。
本人在第一次做司考真题时读了两遍题目后都还没有理清人物关系,现在更是一听到甲乙丙丁、ABCD就发怵。
但没有哪条路是好走的。更何况,法治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现代化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不拘泥于书本的优秀人才。
反观这件事,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其实正如老师在结尾说的那样,“我之所以坚持,不过是想替其他选课的同学守住底线,一个叫公平的底线。”或许很多人觉得这又不碍着其他人什么事,谈什么公平不公平,规则不规则。其实不然,越是琐碎之事,公平和规则越是重要,若因你一人坏了规矩,接下来就可能有无数人会破坏规矩,那时规矩就不再是规矩了。
“事虽小,理不轻。”不论是不是法律人,对规则我们都应该抱有足够的敬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