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正面的人物,是著名的贤人。
可是,《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了他为父兄报仇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楚国的国君楚平王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他为了报仇,跑到楚国的敌国吴国,带领吴国的军队,把楚国给灭掉了,而且还把楚平王挖出来鞭尸三百下。
不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这伍子胥分明不是好人啊,就算父兄被楚平王杀了,他也应该继续效忠楚国才对啊。你看人家岳飞和岳云都被宋高宗杀了,死得那么冤枉,但岳飞的三个儿子还是继续为大宋尽忠。那才是大大的好人啊!
奇怪的是,翻遍先秦的史籍,比如《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等,提到伍子胥时,莫不交口称赞,肯定他的光辉事迹,说他是“烈丈夫”。
就连屈原都很崇拜他,好几次写诗歌颂他,还表示“浮江淮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要投入大海去追随伍子胥的灵魂。这是为啥呢?我晕了。
今天读书,终于拨开迷雾见月明了。
原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周代,是一个血缘社会,周王把自己的亲人分封到各地,他的亲人又在自己的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这样分封的结果是,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们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鲁国有一个人去打仗,每次在前线都开小差,孔子就问为什么。那个人说:“我是独生子,我如果战死了,我父亲就没人养了啊。”孔子一听觉得这个人道德真高尚。
这个故事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先秦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提倡“父高于君”。而伍子胥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中,既然“父高于君”,他的行为当然值得称颂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把血缘组织打散,建立了高效严密的官僚体系,社会价值观也从“父高于君”,变成了“君高于父”,人们要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自己的家族。民众在日常生中遵循“心里不能有其他,只能有君主”的新准则。举国上下,皆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以君主的利益为利益。
所以,在秦代之后,中国人开始推崇另一种价值,叫“舍小家顾大家”,叫“大义灭亲”,叫“忠孝不能两全”。不管皇帝怎么对待自己的臣民,臣民都不能反抗——所以岳飞的儿子也就不能以伍子胥为榜样,去投奔金朝,并帮着金朝灭了宋朝了,他们继续效忠大宋才值得尊重和褒扬了。
看来,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更有解迷惑的良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