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宗史 90:鸟窠道林

陈宗史 90:鸟窠道林

作者: 周脖通 | 来源:发表于2020-08-16 20:54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二节 鸟窠道林

鸟窠禅师,在中国禅宗典籍上,有两个不同的记录赫然在列。
一是《宋高僧传》中记载的鸟窠禅师。二是除了《宋高僧传》以外的典籍中记载的鸟窠禅师。
对比两个鸟窠禅师,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的异同处。
相同处:都姓潘。都居住于杭州秦望山的一颗大树上,所以称之为鸟窠禅师。
不同处:《宋高僧传》中记载其师父为百丈怀海禅师。别的典籍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记载其师父为径山法钦禅师。《宋高僧传》记载其法号为圆修,别的典籍记载其法号为道林。《宋高僧传》记载其圆寂于唐太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别的典籍记载其圆寂于唐长庆四年二月十日。
此外,别的典籍中还记载有鸟窠禅师和侍者会通以及白居易等人的机缘语录,而《宋高僧传》却没有任何机缘语录记载。
综上所述,红尘洗梦决定放弃《宋高僧传》所记载之资料,而采用别的典籍中所记载的机缘语录。

鸟窠道林禅师,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俗家姓潘,出生于公元741年。
鸟窠禅师的母亲朱氏想当年有一晚在睡觉时,梦见有日光竟然神奇的从自己的口中进入体内,自然觉得惊讶不已。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第二天醒来后,朱氏竟然感觉自己有身孕了。
更为神奇的是,等到后来鸟窠禅师诞生的时候,整个屋里竟然充满了闻着异常舒服的香气,可是谁也不知道这股异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为前有日光入朱氏口,后有异香满室,所以家人就给鸟窠禅师取名为潘香光。
不过,不知为何,鸟窠禅师九岁的时候,就来到寺院出家作童子了。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又来到了湖北荆州果愿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后来又来到了京城长安西明寺跟随复礼法师学习《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
在学习经论之时,为了指导鸟窠禅师禅修,复礼法师还把自己创作的《真妄颂》拿出来具体指导鸟窠禅师修禅。复礼法师的《真妄颂》在当时颇有名气,也受到过教内很多高手的赞誉。颂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玆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这个偈颂所表达的佛理不错,可是鸟窠禅师看后,却马上追问道:“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看来,鸟窠禅师是想要追求书本背后所表达的真意啊。
复礼法师被鸟窠禅师一问,竟然半天没想出话来回答。
鸟窠禅师看到复礼法师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上前恭敬的给复礼法师叩了三个头,然后就离开西明寺而去。
既然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解除我的疑惑,那么我只有另外寻找名师解惑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径山法钦禅师被唐代宗李豫下诏迎请到宫中说法,随后李豫把法钦禅师安置在了长安章敬寺。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768年年底。
此时的法钦禅师受到了皇室的无比尊崇,并且成为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在生前获得皇帝敕号的僧人。
鸟窠禅师一看,自己所在的长安城里竟然来了这种高手,真是天赐良缘啊。
于是,鸟窠禅师立马来到了章敬寺参拜法钦禅师。
鸟窠禅师九岁出家,至今已在寺院学习佛法约十八年,自然是有比较好的佛学根基的,再加上鸟窠禅师更想弄明白书本背后的东西,这就更适合禅宗的口味了。所以法钦禅师和鸟窠禅师一番交谈,双方都是非常的满意。自然,鸟窠禅师从此后就跟着法钦禅师学习正宗的牛头宗禅法了。
没用多久,鸟窠禅师就从法钦禅师手中接过了牛头宗的毕业证书。
法钦禅师在京城里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南下回到了杭州,鸟窠禅师自然也跟着回到了杭州。不过,因为鸟窠禅师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所以,他没有跟随师父一起居住在径山寺里,而是在杭州地界上四处行走江湖。
这天,鸟窠禅师来到了杭州西湖边上的永福寺。当鸟窠禅师走进去的时候,永福寺里的僧人和那些佛教信徒正在为寺里的辟支佛塔举办法会。
当鸟窠禅师振动锡杖走进去的时候,法会上灵隐寺的韬光法师立即站出来呵斥道:“如此庄重的法会,你怎么可以振动锡杖发出声音来干扰呢?”
鸟窠禅师马上逼问道:“无声谁知是会?”
韬光法师一听,半天没有想出话来回答,看来,他只是一个只能依经解义的法师而已,对于禅家的作略,他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呢。
鸟窠禅师一看对方跟自己不在一条线上,立即转身就走了。

鸟窠禅师本就是杭州人,再加上现在又在杭州地界上四处游历,对于杭州的山山水水自然是很清楚的。
这天,他又来到了杭州秦望山游历。鸟窠禅师在山中一路游山玩水,正行走间,忽地看见旁边有一棵异常高大的松树,这棵松树不仅枝干粗壮旁枝横出,而且上面的枝条盘根错节,别说鸟儿在上面作巢,就是一个人躺在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盘绕在一起的枝条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更让人高兴的是,枝条上面的叶子,那是异常的茂盛啊,完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树叶盖子笼罩在那里。
鸟窠禅师看得喜出望外,这哪儿是什么松树啊,这分明就是一个天然的松房啊。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还有天然的松房,不在这里定居静修,那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这个发现了。
于是,鸟窠禅师立即就顺着枝干来到了大树上那个天然的松房居住了下来。
从此以后,鸟窠禅师便以这棵松树为家了。因为他长年累月栖息于树上,人们便把他称之为鸟窠禅师,他原来的法号道林,反而没有几个人称呼了。
不过,这棵松树是如此的庞大,大自然肯定不会让鸟窠禅师一个人独占的。这不,又有喜鹊飞来,就在鸟窠禅师旁边的枝条上筑起了真正的鸟巢,和鸟窠禅师做起了真正同巢而居的邻居。
喜鹊能在鸟窠禅师的身边筑巢,自然是因为鸟窠禅师不仅毫无杀气戾气火气,而是一团和气一股暖气一身清气,不然的话,那个鸟儿敢在人旁筑巢而居呢。
不但如此,喜鹊和鸟窠禅师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它们常常在鸟窠禅师身边跳来跳去的,而且只要鸟窠禅师一招手,它们马上就飞到鸟窠禅师手上来了。所以,有人又把鸟窠禅师称之为鹊巢和尚。

鸟窠禅师在秦望山的松树上定居没多久,有个名叫吴元卿的本地人,在二十二岁时,竟然辞掉了在皇宫里的官职,来找鸟窠禅师出家为僧。
鸟窠禅师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好把他收下来作为侍者,并给他取了个“会通”的法号。
会通禅师出家后,在鸟窠禅师的指导下,不是在诵读大乘经论,就是在修习禅定,反正是昼夜精进,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会通禅师每天认真学习,刻苦修禅,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会通禅师还是没有悟道,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师父颁发的毕业证书。
会通禅师不由得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自己这个学生不适合鸟窠禅师的牛头宗禅法呢?那么,自己就换个老师试试吧。
于是,会通禅师背上小包袱,到鸟窠禅师的树下来给师父辞行。
鸟窠禅师看到自己的侍者要走,于是问道:“会通啊,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
会通禅师道:“弟子为法出家,可是在师父悉心指导下,十余年来都不能悟道,现在弟子准备行走江湖,到各处去学习佛法。”
鸟窠禅师不动声色的道:“如果是佛法的话,我这儿也有一点点的啊。”
会通禅师道:“如何是师父的佛法?”
鸟窠禅师马上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并且送到嘴边用嘴吹之。
会通禅师一见,不由得当下大悟玄旨,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十六年来没有白学啊。
鸟窠禅师吹布毛公案诞生后,引起了后来非常多的禅林高手的不同评唱。
北宋初期的神鼎洪諲禅师有天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把鸟窠禅师的这个公案给学生宣讲了一遍后,然后马上就从自己的身上也拈起一根布毛起来给学生们看,随后也对着布毛吹了一下道:“会么?以后不得辜负老僧。”
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可惜这僧认他口头声色以当平生,殊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
多年后大慧宗杲听说大沩怀秀禅师的评语后,不由得不以为然的道:“大沩怀秀恁么批判,也未梦见鸟窠在。”
元朝的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侍者能于拈起布毛处便喝,免致诸方检点。我恁么道,也是为他闲事长无明。”
天宝真禅师评唱道:“鸟窠与么地,也是怜儿不觉丑,好与三十棒。何故?黄金自有黄金价,何必和沙卖与人。”
北宋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顾视颦眉落二三,那堪重把布毛拈。
承当直下便休去,眼里无筋举世嫌。
南宋秀岩瑞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鸟窠拈起布毛吹,万仞孤峰对落晖。
未举已前先瞥地,早知不是丈夫儿。
会通禅师在鸟窠禅师那儿获得毕业证书后,并没有离开鸟窠禅师,而是一直留在当地照顾师父,直到鸟窠禅师圆寂后,会通禅师才来到杭州招贤寺定居弘法,所以禅宗典籍中便以招贤会通来尊称之。
会通禅师在招贤寺弘法二十年后,遇上唐武宗在全国大规模灭佛,招贤寺被毁。会通禅师和一帮师兄弟来到鸟窠禅师的墓塔前拜别后,就进入深山隐居,从此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会通禅师的任何消息了。

公元822年10月,原本在朝中担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从京师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在当时,那可是天下的头号大诗人,并且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白居易虽然是个文人并且是个政府的高级官员,但他同时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所以,当白居易来到杭州后,便开始四处拜访当地的高僧,自然,鸟窠禅师居住于树上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传到白居易的耳朵里后,就更吸引了白居易的注意力。
于是,白居易来到了秦望山中拜访鸟窠禅师。不过,当白居易站在树下,真真切切的看到鸟窠禅师居身于树枝上时,不由得替鸟窠禅师担心起来:“师父啊,我看你所居之处非常的危险啊。”
鸟窠禅师却反驳道:“刺史大人比我更危险啊。”
白居易不解的道:“弟子要名气有名气,要钱的话,家里也有点积蓄。而且弟子现在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身份显赫,随从众多,又有什么危险呢?”
鸟窠禅师道:“官场上个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且每个人的贪嗔痴如同薪火相续越燃越猛,各种是非得失荣辱在心中来回煎熬,人们争强好胜巧取豪夺相互碾压之性也是从来就没有半刻停留过。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能没有危险吗?”
对于这些东西,白居易在朝中那是深有体会啊,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在京城里干得好好的,却去主动要求到地方上来任职了。
看来,这个鸟窠禅师对于佛法人情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的啊。
于是,白居易又问道:“一日十二时中如何修行,便得与道相应?”
鸟窠禅师平静的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个话语太简单了嘛,而且完全没有一个禅师那种奇言妙语之感。所以白居易道:“这个话,三岁小孩都晓得这样说呢。”
鸟窠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百岁老人行不得。”
不论是佛理禅道也好,人情世故也好,哪样道理没有书本讲到过呢?哪样道理大家不会口若悬河的说上半天呢?
可是说归说,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又有几个呢?
白居易听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对着鸟窠禅师礼拜不已。礼拜完后,白居易马上就要拜鸟窠禅师为师,鸟窠禅师推脱不掉,也就只好同意了。
白居易既然是当时天下头号大诗人,面对眼前这种高明的禅师,自然是要赋诗舒怀的。于是,白居易马上挥毫赋诗一首献给鸟窠禅师。诗曰: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鸟窠禅师问道:“你是白家的人吗?”
白居易回道:“弟子白居易。”我叫白居易,自然是白家人啊。
鸟窠禅师接着道:“你的父亲姓什么?”
白居易听得一愣,我的父亲还用问吗,自然姓白啊。可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师父不可能不知道啊?那么师父如此问话,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可是这其中深含的玄机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虽然满腹经纶,文才盖世,可是对于这种禅宗的招数却无可奈何。自然,他在鸟窠禅师面前无言以对。
回去后,白居易便在西湖边上靠近秦望山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竹楼,以方便自己随时可以找鸟窠禅师请教禅法。自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待了十九个月,还是跟随鸟窠禅师学到了不少东西的。
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京城任职后,有一天到一座寺庙游玩,看见有一名老僧在念经,白居易于是上前问道:“师父今年多大了啊?”
老僧回答道:“贫僧八十五岁了。”
白居易继续问道:“你念了多少年的经书了?”
老僧回答道:“我念了六十年了。”
白居易立即逼问道:“少见啊,实在是少见啊。不过,出家自有本分事,作么生是师父的本分事?”
这个老僧一听,半天不晓得该如何回答。看来,他也只是一个只能照本宣科念念经文的僧人而已,纵使他念了六十年经。
白居易看到这个老僧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马上写了一首诗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如此看来,白居易在鸟窠禅师那里学习了一年多,还是有些心得的呢。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二月十日,鸟窠禅师忽然告诉守在身边的会通禅师道:“我和这个世界的缘分现在已经到头了。”话音刚落,鸟窠禅师就坐在那儿圆寂了,享年八十四岁。
鸟窠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就在秦望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鸟窠禅师。不过,世事沧桑,现在鸟窠禅师的墓塔,已经在这个世界彻底没有任何的踪影。

相关文章

  • 陈宗史 90:鸟窠道林

    第二十二节 鸟窠道林 鸟窠禅师,在中国禅宗典籍上,有两个不同的记录赫然在列。一是《宋高僧传》中记载的鸟窠禅师。二是...

  • 禅的故事(十五)

    乌窠道林禅师是唐朝的得道高僧,99岁圆寂。 相传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

  • 无题

    唐 . 道林〈鸟窠〉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 ...

  • 虽有歧路,终究精彩

    昨天,看索达吉堪布写的《做才是得到》,他写: 唐朝时,白居易曾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

  • 春山行

    春林风清好,春枝雪始融;春鸟依故窠,鸣动似迎人!

  • 南北说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宋|释普济 【禅语公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①,本郡②富阳人也。姓潘氏……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窠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向鸟窠禅师的住处去请教。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佛...

  • 唐。鸟窠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唐·鸟窠

  • 鸟 窠 记

    成都是一窝大蜂巢,大部分的寒冬都是寂静的,只有阳光明媚时,男女老少才会从蜂窝里一个一个倾涌,四面八方拥在城市的角落...

  • 柏杨上的鸟窠

    柏杨上的鸟窠 仰洪荒生息 守黄土翅翼 凌三九霜雪 结草秸烂漫 柏杨上的鸟窠 鸟喙上的智慧 孤独的 孑傲的 乐天高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宗史 90:鸟窠道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eb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