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踩着暑假的尾巴,去了趟新加坡。新加坡,一个既熟悉,其实又很陌生的名字。只有真正站在她的土地上,去感受、体验、接触才真切的知道她是什么,怎么样。对我而言,新加坡之旅超越期待。这座城市带给我如此多的触动和震撼,以致今日,半月过后,对新加坡的回味和好奇,仍然在持续和发酵。
最大的触动是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我不是城市规划或建筑出身,有一番专业的衡量,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游客,站在新加坡的任何的一个位置、角落。都会直观的感受到此刻身处的环境的完成度很高。完成度很概括,对我而言,它代表着整体宏观环境的基本成型,整洁舒适,配置合理,也代表微观细节上的合理规范及悦目设计。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们的城市常年在修:道路在修,地铁在修,城里城外的房子在修,因为你生活在这里,便习惯了这种进行时,便以为这是一种常态,所以当你突然跳转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度过“进行时”进入“完成时”的城市,就不由会为城市建设的成果感叹。你会觉得这种城市的打造,真的是精雕细琢,就像上帝之手,先把整体布局完成,然后开始优化细节,一遍,两遍,如此不觉已至极致。
新加坡的建筑呈现多样性,各领风骚。穿梭在城市里,随处可见各种标志性建筑,它们点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既张扬又安静的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国家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则修筑成稳重大气的欧式风格,有待几百年后成古迹的打算。既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又有装修精致时尚的美食街。因为这是一个种族、文化、宗教大融汇之地,便也见各种文化,各种风格的建筑,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加坡的绿化则无需赘述,“花园城市”不是浪得虚名。绿化力度之大,种类之多,植物和建筑已经融为一体,很多建筑在楼上种植植物,植物和建筑相映衬,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另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城市色彩。相信这也是用了心的整体之作。市政建筑多用圣洁、高贵的白色,而且整洁度保持很好,不会因风吹日晒,而显出破败的雨水痕迹;有的建筑保持混凝土,石柱本色,显得建筑庄重大气;在繁华的商业区,有些建筑外墙用柔和的粉色相间,既有色彩上的丰富,又不突兀;在小印度这样的印度人聚集的商业区,用色则奔放很多,大红大绿大黄大蓝,色彩活泼热烈,将整个街区都提亮不少。
与高超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相匹配的是室内设计与平面视觉设计的高水准,时尚现代精美。包括市内的车身广告,都少有咋咋呼呼的叫卖,而是由一些有趣的情景性的画面铺垫出商品。
有一个细节想分享一下,新加坡也有在建工程,而这些工程中所使用的大型吊臂使用的颜色是统一的,停工后吊臂垂放的角度要一致,远看去,也是一副整洁的工程画面。可见城市规划精细到什么程度。这种对城市规划的用心、专业、前瞻,使得这座城市的空间充满品质感。
新加坡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种族的多样性。
从下飞机,在机场你就会立刻感受到这点,往机场出口去,迎面而来的是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白人等。你会迅速的感觉到你不是到了一个类似中国的地方,你真的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国家。第二天我们去的环球影城,中途年轻人去坐过山车去了,我坐在一处休息,周围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各种肤色,各种着装,各种信仰,虽各不相同,却都流露出作为当地人的自然、自洽。能让这么多种族的人如此和谐共处,各得其所,也可见政府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平上下的功夫。我去过的城市不多,我想能在同一时空,与这么多种族的人相遇,这样的城市也不多见吧。
与种族多样相应的是文化的多元,宗教的多元。新加坡是真正做到文化平等,宗教平等,在这里有印度教的寺庙、伊斯兰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各种文化的自处与相融,让新加坡成为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城市。这样的和而不同,又共生共荣,让新加坡呈现一种独特魅力。


环球影城各种主题设置,很多都是将参与者直接送入主题情景之中,让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都获得最充分的体验,直呼过瘾;海洋馆内有一个巨型的观赏区,看各种海洋鱼类在眼前游过;博物馆有一个环境装置,模拟森林里的各种动植物,人躺在一个穹型屋顶的屋子里,感受落叶飞花,感受夜晚森林的奇妙变化,小鹿仿佛在你头上吃草,树林悄然的发生改变。有几个展厅展现新加坡人民生活的变迁,其陈设、布景、背景音乐也都营造出当时生活的情形,让人很有代入感。参观美术馆也正好赶上一个日本著名设计师的个人展,其展场也有很多参观者参与、互动、创造的设计,让体验更直接。
新加坡这座城市,之所以这么打动我,除了以上种种,还因为,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是有性格的,新加坡是繁荣的,但她的繁荣不浮华,是一种积极的稳健,充满活力的进取。1965年才几经周折宣布独立,一个弹丸之地,连淡水都没有,在内忧外患中,依靠人民的勤劳肯干;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50多年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蓬勃样子,也是一个励志的“屌丝逆袭”的故事了,怎能不打动人?
新加坡,一座超越期待的城市,值得一去,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