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读完了《灿烂千阳》,在这个阳光炽热的正午,我从窗边向外眺望,高耸的楼房直插云端,我仿佛置身于钢铁丛林之间。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之下,我真的很难相信,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民饱受饥寒,身陷囹圄,生活的房屋被夷为平地。我是一个生活在向上的时代的人,一切欣欣向荣,大好的未来向我们敞开怀抱。无论去多少次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听多少次老师的历史课,恐怕都难以对战争这个词感同身受。
但《灿烂千阳》让我真实地触摸到了它,不是说它是多么宏大,而是它让我读到了小人物的真实。我在寂静地房内看这本书,看玛丽亚姆生活在简陋的石屋,与她那对世界失去希望的母亲相依为命;看她用稚嫩的童音学读经文;看她年复一年怀着盛大的期望等待着她的扎里勒;看着她为了父爱逃出家门,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大街上行走,却最终被拒之门外;看着她被迫嫁给拉希德,怀上孩子又失去他;并如此反复,磨尽了她那个狂暴的丈夫的耐心,从此过着饱受屈辱,心惊胆战的后半生——在遇到莱拉之前。
她身上的伤痕纵横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她紧裹其中。她的伤痕是她苦难的见证,也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的承受力的限度可以何其广阔。
我还看莱拉,另一个女子。她有一个为儿子而郁郁寡欢的母亲,一个瘦弱却饱读诗书,颇有学问的父亲。她有一个独腿的、帅气的青梅竹马,他们相爱,缠绵,因为战争被迫分开,却又即将相聚——一切都是美好的未来。
但是战火的尘埃落到这个无名之家,变成一座大山,压着他们无可残喘。莱拉在即将离开这个疮痍之地的前夕,因为从天而降的炸弹失去了她的至亲,被邻居拉希德救起,却也被迫嫁给他。结婚后她发现不久前她与亲爱的塔里克(她的青梅竹马)偷食禁果的行为已为她的肚子带来动静,她顾不得那么多,主动献身。生活开始向另一个地方坠落。
她和她,一个哈拉米,一个妙龄美人,却都因这个时代的悲剧而被迫嫁给拉希德。这个野兽般的男人,思想陈旧,占有欲极强,喜欢大谈政治,嗜好暴力。
数年,无数条伤痕,无数次殴打,一个禽兽丈夫,两个不敢作声的妻子。她们曾妄图逃走,却被路人出卖,被抓回,经受一阵暴打。
殴打,殴打……暴力,暴力……这几乎贯穿了整本书。那么多次拳脚相加,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一段二人企图逃跑又被抓回后,拉希德殴打玛丽亚姆的段落。原文如是描述:“没有咒骂,没有哭喊,没有哀求,没有突然大叫,只有对称的殴打与被殴打,只有某种东西反复击打肉体的扑扑声,某些东西、某个人突然装上墙壁的声响,伴随这衣服被撕裂的声音。”
这是什么样的隐忍,什么样的暴力,让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甘于受到践踏。是这个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经历的缘故?
我对阿富汗的了解并不够深,所以当读到那些描写政权的段落时,我总是懵懵的。但我依然能从那些环境描写中读到战争的残酷:“被炸出一个大窟窿的大楼”、“布满了不同口径弹孔的墙壁”……每一个,都是如此,触目惊心。让我不忍多想。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人,我不敢妄言扭转这种局势,只是沉思,我该如何为我周遭的世界带来温暖与美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文章末尾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最后,玛丽亚姆选择牺牲,为莱拉,也为自己,争取一种更好的生活。去圆一个梦想。
愿我们能做一只灿烂的太阳。
本文实属作者见解,若有不同敬请留言交流,谢谢各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