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每天写500字
[Google Week - 3] 施道红:谷歌总部将是产业社区

[Google Week - 3] 施道红:谷歌总部将是产业社区

作者: 院长兰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7-04-24 14:04 被阅读0次

大家好,这一周是我们的Google Week,在上两期的内容中,我们探秘了Google多个办公室背后的设计公司;也倾听了Google高管对创业公司做办公空间的建议。今天,我们想跟大家探究一下谷歌在硅谷山景城(Mountain View)总部的产业社区

不过,这个话题就非常庞大了,所以,我们会分用2天的时候来跟大家分享。

1:

什么是产业社区?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最开始说起:第一代产业园区,也是生产型园区,也就是以工厂聚集模式,多以制造业、工业为主,整个园区考虑最多的是货物流线、车辆流线。人,只是一个工具罢了,跟流水线上螺丝钉没有两样,做一些机械化、重复化的劳动。

慢慢地,生产型园区的很多不方便开始呈现出来,生产型园区只有工厂,没有吃饭的地方,于是出现了第二代的产业园区:效率型园区,在生产型园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生活商业配套,比如说,设有供工人吃饭的食堂、小卖部等,主要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力量投入生产。

随着工作内容不断演进,在产业园区里不仅仅只是生产加工,还有了更多的智力型的工作,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备。这个阶段的园区开始注重产业上下游的联系,科技研发能力有突破,这个阶段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创新型园区,大江南北都很常见。

但创新型园区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园区整体相对封闭,园区内的连接并不多。我们看到的是:创新型园区正在向产业社区转变。作为TOP研究院的发起方,FTA的目标就是营造更多的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的提出基于两点:

1: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再也不是一个“人=机器”的时代。而是一个“人=创造者”的智本时代。工作成了一种活法,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创造力表达的方式,是人们成长的工具,是人们感受意义、创造价值的途径。

2:物理空间影响员工的思维与行为,在不同的城市建筑及室内空间里,人们的“个性”会非常不一样。我有一个朋友从硅谷回来在上海的某个园区工作,薪水很高,但一年之后就辞职了,他说,园区的办公环境感觉太压抑了,没有生活。为了激发人们在智本时代发挥“人=创造者”的一面,需要用相应的物理空间去匹配。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提到的就是产业“社区”,在这个社区里:

首先:有把人相互连接的办公场所,激发人们进行智力型的工作。

其次:有丰富的生活配套,而且,这个生活配套不简简单单的只满足衣食住行,它必须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需要,举个例子:你可以在一个毫无特点的员工食堂吃饭,但是你也可以在一个有点情怀的川菜馆里吃饭,生活方式是我们对于生活内容的文化及精神层面的追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生活方式。

产业社区需要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注入

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 办公社区。

产业社区与前面三代园区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社区,以人为本。

以前的园区是以生产效率为基础,但是在产业社区里,衡量成败的是人的体验——

空间的设计以人的尺度来规划、以人的舒适度为基准,以人与人的连接为目标;更有前瞻性一点的,会考虑到这个产业社区的品牌定位、价值主张,精神文化等等,这些越来越将会是产业社区里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充分连接的生态系统。

在《失控》这本书里,凯文·凯利说:

单个进化体的价值,由他和这个系统连接的数量与质量来决定。

在以前的三代园区里面,每一栋建筑是原子化的、独立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分得很开,员工除了与身边的50米以内的人会打交道,没有其他公共空间接触到园区其他的人,没有机会建立连接。

而在产业社区里,会有很多偶遇的公共空间,或者用心的空间设计,刻意创造不同人相互“碰撞”,激发更多的想法。

在产业社区里,生态系统变得非常重要,上下游产业、相邻近的产业,慢慢地形成自我循环,就像是一个自然的森林一样,逐渐根深叶茂。

2:

“热活动”集中在社区中央

在2004年初,Google在准备上市,同时,Google希望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战略性的重新评估,那必然就牵涉到重新规划及打造自己的总部办公。那时,Google已经继承了SGI4座现成的建筑,设计方Clive Wilkinson Architecture的挑战就是:

如何将这四座建筑连接成一个社区?

他们从斯坦福大学那里得到了不少灵感:

为什么产业社区不能像学校一样呢?

与传统办公室不同,校园提供了一个结构相对松散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自我导向型的工作,选择工作的环境风格,工作的组成形式,你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加入一个小组。 例如,在斯坦福大学上学的编码工程师们,他们一般在3-4人的小组里状态最好。

此外,校园环境功能及种类非常丰富,你所有的基本工作/生活需求都可以在很近的空间里得到满足,比如上课、与同伴协作,或娱乐,或就餐等,而且不分昼夜。

还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里有正式的教室,进行教学讲座,但也有普通的白板和玻璃墙,他们被放在“大街”上,也就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不管是谁都可以停下来,讨论一番,交流一番。

仔细研究了校园的空间环境后,设计师创建了13种不同的环境,并把这13种环境按冷热分开,热环境表示比较公开与活跃的区域,而冷环境则更加隐蔽和私密。13不同环境的图片这里看太小,如果要更清楚的图片,请加兰院长微信,院长亲自发给你。

而在社区中,热环境被安排在中央,也就是所有共享资源位于这条主街上,比如:主街的设计和布置考虑了即时信息分享,就像校园里的公告牌一样。这样才能把人从不同的建筑聚集在中间,生发出最频繁地“碰撞”。

同时,设计方根据Google员工的使用行为,设计师也做了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分析,保证这个产业社区的效率是最高的。

办公室设计也不同于当时典型的公司环境:谷歌在安排办公台时,让相互合作的三到四名员工坐在同一区域。其实,在设计阶段,建筑师克莱夫·威尔金森(Clive Wilkinson)面临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让团队成员聚在一起?

如何让他们聚在一起的同事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专注自己的工作,不受干扰的环境?

如何设计才不至于让谷歌成为一个隔间迷宫?

在当时,几乎没有公司不是格子间,但Clive Wilkinson提过议“开放办公”的空间布局,不过,这个布局最终还是被替换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玻璃格间。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好处,可以大大减少办公室内的环境噪音,它还可以让阳光透入整个办公室。

文化是产业社区非常重要的方面,Google自身创新、玩乐的文化,每一个进入到Google的人都能感受到,就算在早期,你来到“主街道”上,就随处可见好玩的、有品牌象征意味的装置、雕塑,这也让Google总部这个产业社区的品牌定位、价值主张更有力量。

现在看来,正是这种不断小步快跑的尝试,让谷歌在接下来的办公空间设计中越来越大胆。最终才有了我们明天要分享的Google新总部。

上上周二,就是3月7日晚,Mountain View市议会以全票通过了Google新总部建设计划。谷歌预计下个月正式动工,建设时间为30个月。这个新总部的故事特别传奇,其中跟LinkedIn、当地社区、政府的相爱相杀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设计及运营理念,明天我们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Google Week - 3] 施道红:谷歌总部将是产业社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cp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