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好多父母跟我们聊起关于孩子的“问题”,比如不爱爬山、不专注、不爱看书,不好好写作业、打人、不愿意回家。满眼都是孩子的“不是”,说起来都是让人感觉头疼的问题。回想起当年我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头疼和焦虑的,眼中有一堆想要“修剪”儿子的问题。
在亲师约法十章里面,林玉珠校长说,我们要从自己开始,认真的使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同时用心以爱,以真诚,以参与,以喜乐工作的态度面对周围的大人、小孩与环境;努力将抽象的想法与概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行为呈现。
当我们发现孩子如果常常打人、打架、没礼貌、说不好听的话、爱批评人,或有情绪困挠的孩子,通常父母或者主要照顾人,比较多是倾向以批评、责骂或体罚面对孩子的,我们以为可以体罚、责骂、批评来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想到不但不能制止,反而会让最有模仿能力的孩子学会了对人暴力、批评、说不好听的话。
不是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怎么做。用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讲,我们叫做“阴大于阳”。你没有说出来的真实的你自己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你对他教导的那些话语。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孩子不勤奋,不爱运动的习惯她感觉很头疼,让他干啥,都爱指使别人帮他做,自己却一动不动。有一天,她问我一件事情她要不要做,我回答她如果没有说不用做的,那就去做吧,她笑着说:“好吧,嫌麻烦。”,我趁机笑她:“原来孩子是得了老妈的真传”。她大笑。
在我们亲子五行导航课程里,我们说,如果孩子时间局里的日柱核心,跟父亲或者母亲有一样的字的话,那通常来讲,说明有关于这个字所代表的功课,是这个家族要修的,也就是爸爸或者妈妈有关于这个字的正面部分修行还不够。换句我们今天的大白话说,父母没有做到位的,又传承给孩子了。这就是所谓的“业力”吧。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爱爬山,可以先问问自己爱不爱。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多看书,也趁机看看自己看书和看手机的时间哪个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守承诺,我们也要检视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不轻易许诺,许了承诺就会尽百分百的力气去做到。
当然,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如果孩子是一匹爱奔跑的千里马,你却想把他培养成一只安静优雅的小鹿的话,那么你又导错了航,白费了力气。所以,因材施教说得好,在培养孩子之前我们要先懂得孩子才行。
如果你想要更加懂得孩子,因材培养的话,就来参加我们的亲子五行导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