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感到安全、放松、被接纳、被包容,他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的思想、他的诉求、他的情感。然而,当他感受到了一种压抑、一种紧绷、一种警惕或者一种挑剔时,他的表达欲望会被扼制。
在这里,我们说的表达的内容,包括思想或观点、需求、情感;表达的方式有言语、神态、肢体。不被允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受制于环境或表达对象的允许与否,另一种是自主表达时听从他内在的允许与否。不论是表达什么内容,也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被允许表达,这种不被允许表达的孩子,在他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我的叔叔
我的三爷爷,他的儿子,我称呼为叔叔。
叔叔现在已经结婚了,大眼睛、爱说、爱笑。他常常“口吐莲花”,四六句一串一串,不乏幽默、诙谐。直到现在都是只要他的父母不在跟前,他表现的就非常活跃,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活脱脱一个演讲家的气势。闲着的时候,我们都听着他、看着他,给他说的机会。因为虽然说,这些四六句没有什么高深道理、也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但用来消遣,还是可以博得我们片刻的开心的。
当他和他的父亲在一起时,他就会表现得拘谨木讷、寡言少语,与他在离开他父母时判若两人。
我父亲说,这个叔叔的表现,都是三爷爷打出来的。
叔叔小时候天性爱说爱笑,喜欢在人前得关注,三爷爷便认为他“张狂”。在他家里每次叔叔一张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听说最凶的一次,把刚蒸好的一笼屉窝窝头一个一个地都打在了叔叔的脸上。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三爷爷强势,三奶奶迁就忍让,便让叔叔有了一种家里不说话,到外面使劲表现使劲说话的习惯,也因为这样,便有人认为他“有些不正常”,而当笑料去对待。
叔叔的成长中,缺少了包容,缺少了接纳,缺少了引导,缺少了情感的互动,生长环境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天性爱表达的他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那就是离开“家”这个环境后的放纵,在放纵的表达中,满足了他的表达欲求。就这样一个原本聪明、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在家长权威的压制下,发展成了博得众人一笑的笑料。
初三中考的孩子
工作中,也有这样的不少案例。妈妈焦虑地寻求帮助,孩子总是咬指甲,惩罚、打骂、讲道理、期许奖励各种方法都用过了,就算是指甲短短的、几乎不能剪掉一点点,他还是不自主地要咬。
在与妈妈的交流中,妈妈表达了与孩子的沟通习惯,那就是孩子的情感不被允许表达。比如说,孩子委屈哭了,妈妈说,“哎呀,没什么了,不用伤心了”;要么就是“别哭了,带你出去玩玩,或者给你个好吃的东西”;再不然就是严厉制止“哭有什么用,别哭了”,对孩子的伤心,不是否定,告诉他不值得伤心或不必伤心;就是转移情绪,逃避面对;要不就是打压情绪。没有让孩子正视情绪、表达情绪。
这不,开始咬指甲是从上了初三开始发现的,孩子马上要中考了,他焦虑的情绪得不到表达,妈妈不懂得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非但如此,还自以为是地天天开导孩子,不用紧张,紧张也没用……殊不知,对孩子不开导还好,越开导越让孩子焦虑。
尖牙利爪,是人类进化以前用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得力工具。我们很好地把这一基因遗传了下来。当我们出现显性的焦虑时,产生攻击行为时,会利用一切工具保护我们。但当我们的潜意识出现焦虑时,便会不自主地用原始的方式来保护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咬指甲是用来保护他自己的一种方式,是他的潜意识发出的求助信号。
这位妈妈认识到了孩子这一阶段的咬指甲是因为他在学业上面临中考的焦虑情绪所导致,她开始学习情绪管理、情绪沟通,为孩子,更为自己……
还有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打孩子。孩子被打后,有恐惧,有担心,同样需要允许孩子表达这些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表达,孩子可能会发展出抽动症。还有压抑孩子表达导致的青春期孩子的抑郁、焦虑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情绪感冒现象。
总结
所以说,允许孩子表达,不光要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还要允许他表达他的喜怒哀乐。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同于我叔叔那个时候所经历的权威教育,然而,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中发出不允许孩子表达的信号,以至于让孩子压抑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自己解决、自己消化,这样长久下去,势必会有一些成长中的异常现象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