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诗婕(Janice Li)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华人家庭中家喻户晓,她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教育专家,无私奉献的华人精英和致力于打造和谐、健康的家庭与亲子关系的良师益友。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她聚拢了一批优秀的教育践行者,为澳大利亚的华人家庭带来了不断更新与刷新认知的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数以万计的华人家庭因此而受益匪浅。
在热心投入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方方面面的考验、挫折、迷茫与自省,凭借着不肯服输的意志和博大胸怀,她从一名普通的移民妈妈,成为了一代华人社会的传奇和令人敬重的导师,更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孩子。
“成功的父母,不是培养出了多么优秀的孩子。而是在与孩子和家人共同进步的同时,让孩子获得高贵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实现自我成功。与此同时,身为父母的自己,也要努力进步,放飞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她个性温柔,优雅知性,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女姐姐。今天,我有幸代表《菁友汇》对她进行了采访。
Q,作为一名普通的妈妈,你是如何从非教育专业的新移民,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
2014年初,因为一个偶然的决定,我和先生放弃了国内稳定的工作,带着当时只有3岁和1岁的两个儿子,举家移民澳大利亚。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新移民所有面临的挑战,我们都一一经历。先生幸运获得的工作机会,解决了家里最基础的经济压力,让我可以从容适应新的环境,也给了我非常宝贵的陪伴孩子们的机会。
作为家里的长子,我的大儿子个性敏感,从小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和对新环境的担忧,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懂得要如何表达自己的焦虑。
那时候的我,对于孩子的教养没有任何经验,照本宣科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大多治标不治本。亲子关系的改善也非常有限。
2015年,大儿子要上小学了,可我对于澳洲的教育体系和学校的选择没有任何了解。并且,这差不多是所有移民共同面对的盲区,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和我一样的华人家庭。
我是个对自己“不宽容”的人,一旦有了想法,便不计辛苦投入行动。把建立教育平台的想法,付诸实践。
很快的,公众号《澳洲的华人妈妈》和多达十几个不同功能和侧重点的微信群成功推出。我希望将澳洲的教育理念、资源和信息都整合到平台上,给华人家庭更多的资源来选择,更多当代优秀的家庭和育儿理念推荐给大家。
平台发展的速度令我惊讶,人们对教育信息的渴望令我惊讶,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全情投入,积极整合了国内外的教育机构、社工机构、中文教育、培训机构等,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不断推出全新且实用的教育资讯。这个崭新的公益教育平台,在布里斯班迅速崛起。
来自方方面面的肯定和支持,来自我亲身的经历、孩子们的成长,让我越发体会到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带动其他人进步,才能让自己倾心打造的事业不断提升。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实践,如饥似渴地与行业内的优秀人士交流和合作,我更迫切地希望帮助所有能帮助到的父母和孩子,更迫切地把我学习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如今的我,在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也积极参加了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和发展的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课程。
在教育这个领域,我才刚刚起步,发自内心的兴趣和来自华人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可以勇敢前行的动力。每一分收获、每一次灵感、每一个微笑,都带给我更多的信心和感动,并将伴随我继续下去。

Q,在推广教育理念、普及教育资讯的过程中,你主要采取的是怎样一种方法?
进入教育领域,始于我个人的需求,如我之前提到过的,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划。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的发展非常迅猛,华人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其实是隐藏着巨大的焦虑。在互动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普及必须依靠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面对面的传授、交流与促进。
2016年,中澳父母教育协会(APEAI)这样一个非营利的教育机构正式成立,我和多位抱有相同理想的伙伴们克服了诸多的困难,把这个实体推向了社会。
我和协会的讲师团队自掏腰包,进入高校和政府机构,学习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为弥补华人家庭因为文化和教育理念差异,了解更专业、更有澳洲特色的家庭教育而不断学习。这期间的辛苦自不必说,来自家庭和经济多方面的压力时刻相伴。如今回头再看,我非常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也非常感谢我的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鼓励。
协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完成了超过40次的大型公益讲座和20次以上的系列学习课程,受众者超过4000人次。它作为中西方教育交流的桥梁,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平台。提供的讲座和课程包括了家庭暴力与应对、昆士兰心理健康周系列专题、儿童安全讲座、家庭教育普及讲座、积极教养系列课程、安全圈教养系列课程、滋养心灵教养课程、实用心理学课程、多元文化与青少年心理教养课程、大学入学指南、优秀学生经验分享,等等。

同时,协会还是一个积极与本地政府部门、其他公益机构和教育部门合作的活跃团体。我们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让爱放飞未来”,用爱心放飞一个家庭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
回顾过去,我们主办和协办的大型儿童亲子活动,因为在娱乐的基础上,特别添加了儿童能力培养和促进亲子关系等教育目的,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赞誉,例如一年一度的儿童二手市场、钢琴比赛、网球比赛、亲子电影包场、妈妈体能训练营,等等。
Q,众所周知,公益活动易开展,难持久,在中澳父母教育协会发展的历程中,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难以忘怀的故事?
的确如此,在协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人员的流动、资金的短缺、精力的不足,还有和家庭需求的矛盾,等等。
在中澳父母教育协会团队的同心协力下,我们始终坚持的是非营利机构的运营。无论是线下的大型活动和课程,还是线上公众号、微信群的推广和活动,都需要我和我的团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生活在澳洲,家庭责任是第一要务。如果自己的小家都做不到和谐,自己和伴侣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孩子们都没有养育好,又有什么资格去做教育呢?所以,在很多时候,公益的投入,造成了和家庭责任方面的冲突。
作为一个教育协会,我们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随着家庭关系的改善和孩子的慢慢长大,我们的客户群体也在不断更新。内容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迭代自己掌握的知识,才能不断给华人家庭带来与时俱进的知识。
在协会运营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幸好我是个“较真”的人,是个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的热门,还有就是那些不离不弃的伙伴和始终支持鼓励着我们的华人家庭。
我们绝大多数的活动都是在布里斯班举行的,有很多周边城市的家庭,几乎次次都长途跋涉来参加活动和课程,表现出的热情令人感动。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一听说协会要组织活动,马上挤出自己的时间,脏活累活抢着干,却从未考虑过劳务费。
更让我感动的,曾经有一对夫妇,因为关系紧张,想以结束婚姻来摆脱问题,参加完我们的家庭关系系列课程后,手挽手亲密地离开,继续为和谐婚姻而努力。更有曾经面临社交恐惧和焦虑的小朋友,在父母掌握了科学育儿方法后,成功融入澳洲学校生活……
太多太多的经历,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中澳父母教育协会的价值。未来,我们还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开发,我们团队还有宏大的理想需要实现,我相信困难也是一种恩赐,让我可以更加勇敢,更加努力!

Q,为了更好地实现你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在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规划?
我是个理想的实用主义者,这看似矛盾的定义,其实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我热衷于一切没有设限的脑力激荡,我称之为灵感。熟悉我的伙伴都知道,一旦想到什么点子,我可以不吃不睡,非要把它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心得或者计划。
但同时,我又是个实践主义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孩子,实践自己在儿童教育上学到的知识,我进入了幼儿园工作,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他们和我心灵之间的互动,无时无刻给我启发,让我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我顺利获得了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
2018年底,我与Nova国际合作,与我的拍档Alice老师成立了拥有自主品牌的系列课程——绿色亲子营和父母小课堂,将专业的儿童教育课程和父母教养课程带给有更深层需求的华人家庭。从人群需求、团队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调整和划分,让整个系统运作得更加顺畅。

短短的半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些课程浓缩了我们团队这些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用更专业领域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支持华人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绿色亲子营秉承的理念是,“世界是孩子们的游乐场,点燃孩子的激情,赋予他们能力,让他们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帮助他们成就自己,实现梦想。”
父母小课堂认为,每个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教养专家,为父母提供专业的育儿资讯和知识,陪伴每位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相信这样的课程,一定会有益于华人家庭和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澳洲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赋予他们成长的责任,让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Q, 看得出来,你是个非常忙碌的人。 当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与家庭和孩子的需求相冲突时,你是如何平衡的?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
作为女性,我是一个比较贪心的人,既要坚持自信和独立,又要照顾家庭成员间的需求。所以,我更喜爱教育事业,因为它,让我在家庭和事业间取得了平衡。
与个人的成功相比,家庭的和睦、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妻子,我和先生是一个整体,我们彼此相爱、彼此尊重和支持,以对方为荣。作为一名母亲,我对两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给他们健康的教育、积极的关爱、合理的照顾,以他们为喜,发自内心的理解,最重要的,与他们一起分享生活,彼此支持,共同进步。
教育本身就是梦工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特长和兴趣。“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的是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火眼金睛、自身的进步与耐心,还有不断的自省与交流。
牺牲自我,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少华人家庭走入的误区。在我极为忙碌的人生中,我一直坚持和我的孩子们之间的高效互动。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是当年那样焦虑、害羞的“小娃娃”,他们自立、乐观、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并且在诸如社会交往和领导力方面展露头角。
“You are the future of Australia, you are the future of Queensland. ”这是我重新步入大学校门后,听到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我也想把它送给我们的华人父母。孩子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未来,而父母则是陪伴他们一起展翅,共建成功未来的希望!

注:原文发表于澳大利亚时尚杂志《Brisbane Elite 菁友汇》总第二十五期(2019年9月15日发行),特此声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