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春风桃李青禾简书清歌晓唱
学习强国|中医药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第四批)

学习强国|中医药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第四批)

作者: 丛恩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00:06 被阅读21次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第四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12-03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

同仁堂1669年创建于北京,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安宫牛黄丸是其代表性产品,有文字记载的生产历史已143年。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是同仁堂制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同仁堂人特有的价值观,体现着中医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药材、制剂工艺体现了同仁堂“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诠释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具有独特的文化、医学、工艺、社会及经济价值。在现代临床应用上体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798年吴瑭著《温病条辨》首创安宫牛黄丸。其后同仁堂开始生产安宫牛黄丸。1870年乐十世乐平泉修订《同仁堂传统配本》,首列瘟疫门,安宫牛黄丸是瘟疫门首药。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一是选用“上等、纯洁、地道”药材,传承清宫用药标准。二是制作工艺精细,包括投料复核技艺、细料粉碎技艺、药粉均匀混合技艺、合坨制丸技艺、蜜丸手工裹金技艺(国家技术秘密)、蜡丸包装技艺,保证了药品疗效。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是中医急、重症用药,是“温病三宝”之首,是辛凉开窍的代表方剂,在急症救治中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南开区

丸、散、膏、丹是中药的传统制剂,安宫牛黄丸处方见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达仁堂乐家老铺创始人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整理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清·嘉庆三年(1798年),吴瑭《温病条辨》载入此方。1913年达仁堂创始人乐达仁刊印《达仁堂药目》,书中将安宫牛黄丸列为“十大王牌”之一。

安宫牛黄丸以牛黄、麝香、珍珠、冰片、郁金、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等多种名贵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有“救垂危于顷刻,救急症于即时”的作用。因其具有“起死回生之功效”而常被百姓作为家中必备之良药。由于处方组成多以芳香开窍之品,易于挥发,故安宫牛黄丸以蜜丸剂型最佳。

达仁堂始创于1912年,脱胎于自雍正朝开始供奉御药的“乐家老铺-同仁堂”,始终坚持药材的道地和精细炮制,在药材炮制、细料投放、炼制蜂蜜、粉碎技术、药粉研兑等环节均做到药方遵古秘制、原料选材地道、工艺炮制求精、合药标准自律,体现了传统制药特色。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谷县

自1541年创建以来,广誉远自创并保留多种时疫病防治品种及独特制作技艺。在广集温病验方基础上,由黄连解毒汤、万氏牛黄清心丸等技艺一脉传承,产生具备自身制作特色的传统技艺。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根据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辩》的处方,按“天人合一”理论,运用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结合自身传统炮制及制剂方式,于1885年延聘名医名家,自创的独特制作技艺,成为山西太谷的传统特色品种,流传至今。

广誉远安宫牛黄丸炮制特殊,对药材逐味使用不同于其它同质产品的辅料及技艺进行深度炮制。制剂技艺精良,其中“打百锤”、“圈百日”、推丸、挂蜡、裹金箔等属几百年密而不传的绝技,对研究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制作技艺有重要的活态价值。其安宫牛黄丸享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在近年来手足口病、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中被国家列为重点预防及治疗品种。

广誉远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制造技艺的结晶,是祖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是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事业的重要技术力量。

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西青区

京万红软膏是一种外用纯中药制剂,国家秘密级技术保密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是上承东汉名医华佗弟子吴普的“黄连解毒膏”为基础创制的医方。古方黄连解毒膏,具有深厚中医药根基,是以黄连解毒汤、华佗神膏、华佗救汤火伤神方为基础,由华佗弟子吴普创立并传于其后裔,嗣后代代相传,1898年吴氏家族后裔安徽省著名老中医吴香山继承了家传秘方和医术。

京万红软膏组方由黄连、黄柏、黄芩、乳香、没药等34味中药组成,以蜂蜡、麻油为基质,经传统特殊工艺制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可用于水火烫伤、烧伤、疮疡肿痛、创面溃烂,加速创面愈合。

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红桥区

据天津档案馆和家族记载,益德成闻药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在天津估衣街东头锅店街1号开设“益德成闻药庄”,张氏家族连续经营256年,传承共五代,2005年开始由家族传承改为师徒传承延续第六代至今。

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通嚏疗法的一种,“肺朝百脉、开窍以鼻”,是人们用来治病、防病的一种方式。其药物和香气通过鼻腔粘膜吸收,快速进入血液,用于鼻干、鼻塞、嗅觉失灵、头和面颊痛、鼻窦炎等病症。提神、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缓解烟瘾,防火灾隐患,消除二手烟对人们的危害。闻药在雍正以后又被俗称为“鼻烟”,有麝香醇、茉莉香、薄荷馨、老烟坯、本草馨等品种。

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靠口传心授,一个制作工期要九十天以上,陈化期至少四年。烟叶主要选自山东临沂,特点为叶脉细、无粗梗、烟味浓、油性大、味道柔。种植过程要专人监管。一棵烟株八片叶子,取中间四片,去梗去筋,经过精挑细选,一斤毛烟所剩不足三两,再用石磨碾压成80目细粉。一套完整的熏制周期需用三个月时间,每逢产花季节,要将陈化后的烟粉运到南方熏制。花与烟的比例为1:10,视温度定时翻拌,保持空气畅通,烟箱温度不能超过36℃,每次熏制约十个小时,晾晒一次要五个小时。完整的熏制过程要反复九次。

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南开区

天津作为北方早期的商贸中心,流动人口多。人们一旦得病,需求药品必须药力强劲、见效迅速。天津中药基此地域特点,在继承中医理论、汲取民间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天津卫派中药体系—“卫药”,其中成药的特点是药力强劲,直达病所、药到病除,与“京药”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理念和丰富实践的中药流派。

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药王诞辰日,卞楚芳在天津北门外针市街创办了土生土长的隆顺榕药局,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隆顺榕资金雄厚,追求精工细作,讲求药品实效,以“济世寿人、泽及四方”的经营理念和“货全物美、货真价实”的经营模式,在开业不久便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天津“卫药”代表。

“卫药”的精髓在于“猛(峻)、快、便、廉”。“猛”(峻):敢于投料、用药量足。“快”:药物起效快。“便”:服用携带方便。“廉”:面向大众,价格低廉。隆顺榕自开业便依照中医经典古方,遵循传统制药技艺,研制生产了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片和小儿金丹片等为代表的传统制剂,其方剂源于古代,再通过卫药特殊的炮制工艺使其见效更快,改变了大众普遍认知中药效果缓慢的传统思想,尽展“卫药”特点。

金牛眼药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定州市

金牛眼药是一种对各种眼疾有独特疗效的中成药,为中华老字号产品,产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金牛眼药组方来自明末清初张齐珠的亲传秘方,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今收录在199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

金牛眼药创始人张齐珠生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在定州城内十字街北路东开设“张齐珠金牛眼药铺”,为定州最早的眼药铺。因药铺柜台摆放木雕金漆小牛做店标,故其眼药被称为金牛眼药。据记载,乾隆皇帝一次私访途经定州,眼疾缠身,以金牛眼药治疗,药到病除,亲笔为之题写“金牛张铺”四个大字,金牛眼药因此名声大振,20世纪初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后来,张齐珠的继承者在北京、保定、石家庄、济南、新乐等地开设分店,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金牛眼药属纯中药制剂,采用珍珠、麝香、熊胆、冰片、朱砂等九味名贵药材制成,其生产一直沿用传统配方及炮制方法。原材料分单项加工处理,如炉甘石煅后经三黄水水飞,朱砂磨后吸去铁屑。珍珠除去杂质时,将豆腐切成厚片,将珍珠放入豆腐夹层中,用100℃的清水文火慢炖4小时取出,干燥,球磨12小时,其加工细度可达260目。成药粉剂颗粒极细,大大降低药粉异物对眼睛的刺激性。

金牛眼药制作过程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出合格品,需近百道工序,每道工序要求细腻,部分工艺仍保留着手工制作,难以被现代化生产设备代替,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点舌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新绛县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制作技艺传承地在山西新绛县,为三晋名城。1994年,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点舌丸制作技艺,来自清宫秘方的独门技艺。第一代制作人郝瑞芝,光绪元年(1875)跟随其舅父韩某在武强县德义堂学徒,韩某将秘方传于郝氏。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山西绛州城开设药铺取名德义堂,利用绛州商业重镇的优势,迅速发展业务,其药远销陕、甘、鲁、豫、川、冀、蒙,更闻名于三晋大地。

点舌丸制作技艺首先是配伍独特,由牛黄、麝香、西红花、血竭、蟾酥等多味名贵和毒性药材组成。再是制作工序流程复杂,采购净选、炮制配料、起模制丸。对毒性药材的炮制,遵循“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的古训,以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把控火候、温度、时间等技法贵在传承。贵细料的调配是处方的核心,总秘方只掌握传承人手中。制丸方法更是独门艺术,纯手工制作。包衣闯光技术独家无二,历史上药丸外衣是纯黄金,现今生产朱砂红外衣在真丝绢袋抛光,红润晶莹,既能很好地密封住药性,又足显药品珍贵。上述全部技艺,列为“国家秘密级秘密技术”,收载于国家部颁标准十七册,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舌丸中具有多味毒性药材,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观察证明,点舌丸对恶性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点舌丸的制作工艺既保留毒性药材中有效治疗成份,又降低其毒性药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平氏浸膏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

“平氏浸膏”是平氏医家历代临症治疗“积症”(肿瘤)、“痨症”(结核病)、骨科等项疾病的祖传秘方,是平氏医术、医药之精华。

平氏家族祖籍浙江,世代从医。因年事更迭,家谱散失,现能追溯到上六代宗祖平顺德,1802年生于浙江,承祖业行医于世,后辗转至山东行医。第二代,平世杰,182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府,继承家传医术,悬壶济世。第三代,平殿臣。第四代,平亚东:幼承家庭教诲,勤勉习医,善治各种积症、肺病、痨症。1923年举家北迁至奉天(沈阳)行医。之后迁居宽城子(长春)。后代传人均属子承父业,在长春东大桥经营药铺 ,坐堂行医施药。

“鸡鸣丑时制药法”是平氏一族独创、历代传承沿袭此制药技法。丑时乃阳气渐复之时,有阳愈旺,阴愈衰,病邪消去之意。地支中“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将要冒出地面。“丑”和于五行中“土”,土生万物,具有长养、化育的特征,寓意生生不息。丑时亦为人静之时,制药者可以静气凝神、专心致志,依法操作。

平氏浸膏内服药有代表性的“消积浸膏”“化痨浸膏”,外用的“如意外贴膏”等多种,其中“消积浸膏”对肺癌(肺积)有明显抑制、消散作用。

老王麻子膏药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

“老王麻子膏药”是我国中医传统黑膏药,是将药材用旺火熬制高温粹取,配方严谨,制作方法独特,治骨病风湿疗效显著。

清光绪年间,“王麻子”第一代创始人王照宇在北京牛街开办了“京都福庆堂”药房。他结合宫廷秘方调制出的膏药专治骨病,疗效显著,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1897年,他的儿子王树森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因其脸上有浅白麻子,人们干脆把他卖的膏药称为“王麻子膏药”。“老王麻子膏药”是黑龙江省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老品牌,至今已历经五代传承。

“老王麻子膏药”在中医传统黑色硬膏的基础上,从1899年至今,在延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不断改良,既改善了传统膏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又增加了治疗其他多种疾病的用途。

枇杷露传统制剂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镇咳祛痰中成药——强力枇杷露的处方来源于民间验方止咳枇杷汤,其处方组成是枇杷叶,百部、白前、桔梗、桑白皮、薄荷。强力枇杷露主治功能是止咳、祛痰,治疗急慢性气管炎等,对老慢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枇杷露祖传方剂始于清朝末年,由创始人刘珍几经传承留传。强力枇杷露具有强力的抗菌消炎作用,往往可在扁桃体炎、急慢性气管炎等患病初期有效地抑制病情,减少使用抗生素的机会。

强力枇杷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它从民间诞生,由民众需要而存在,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还保存了最完整的制作技艺,对于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生存、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方回春堂膏方制作工艺是由医生通过辨证论治,开具处方,交熬膏师傅熬制,最后成膏的一项传统工艺。其流程有“开方→配料→浸泡→煎煮→沉淀→滤渣→浓缩→收膏”等多道工序,所制膏方由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辅料五部分组成。

1649年,方清怡创立了方回春堂,分号遍布安徽、福建等地。民国时期,方回春堂迁至中山路和望仙桥一带。新中国成立后,方回春堂迁至望仙桥。

方回春堂制膏传承人对药性的掌握、火候的把捏恰到好处,膏体成色、加糖比例、“挂旗”等经验都依靠口耳相传。这一工艺在方回春堂已逾360年,清末民初便以十全大补膏、二仪膏、益母膏、阿胶膏、龟鹿二仙膏等众多膏方享誉江浙一带。近现代名医陈存仁、叶熙春、史沛堂等所开的滋补膏方均指定由方回春堂熬制。因此,民国时期范祖述著的《杭俗遗风》、丁立诚著的《武林市肆吟》和陈文騄主编的《杭州府志》中,将方回春堂列为清末民初杭城药业六大家之一。方回春堂所制膏方在江浙、上海、广东影响深远,同时受到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区的民众欢迎。

二仙膏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山东百年老字号广育堂“二仙膏”历史悠久,以“上医治未病”理论为支撑,讲究滋补强身、阴阳调和,兼具扶正祛邪的功效。它调节气血平衡,既能治病又能保健,延年益寿,为养生上品,是中医“治未病”的良药。济宁人杰地灵,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广育堂”自明代万历年间创建以来,“广济世,育众生”的祖训代代相传。

“广育堂”在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膏方制作技艺,先经过老中医审核处方,药师按照处方剂量调配膏方药材,熬膏时间要求每年“九九”时令制膏,药材要经过拣、洗、泡、蒸、煮、闷药、烊化、炼蜜、熬膏、炼膏、陈(熟)化等多道工序。膏体要放在地窖中经过不少于九十九天的熟化,降低膏方的燥性。熟化至“九九”重阳节取出,有经验丰富的药师进行品评合格后,在洁净环境中灌装,密封于陶瓷罐中,阴凉保存。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融合了太安堂历代制药精髓及明代宫廷药核心制作技艺。清雍正年间,太安堂第七代传人以古今种子第一方“五子衍宗丸”为基础,研发出“太安五子衍宗丸”。其后人又将此方发展为治疗不孕不育的成方“太安堂麒麟丸”。 第七代传人柯黄氏,依据“种子必先调经,经调自易成孕”的治则,在五子衍宗丸的基础上,调整加减,医治不孕不育,功效卓著,名扬四方,传承至今。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秉承太安堂“遵古重拓,方经药典,精微极致,大道无形”的制药理念,严格对麒麟丸方中药材进行洗、剪、切、蒸、炙等制作,对何首乌进行特殊炮制处理,保持中药药性,提高组方疗效,产品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之功效,专治不孕不育。

“太安五子衍宗丸”处方和制作技艺由太安堂族人代代传承。太安堂第七代传人柯黄氏是太安堂唯一一位女传人。清雍正年间,柯黄氏因治好了潮州知府胡恂夫人的不孕症而被赠予“送子圣母”牌匾,传为佳话。1946年,柯氏第十一代传人柯梓芳在汕头开设太安堂。

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昆明市

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是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传承630多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地区的传统中药文化。它包括“厚德”“精工”“毋减”的药德药道,独树一帜的产品体系,口口相传的造药技艺,“舒清养”治未病的中药理念,严谨苛刻的“师带徒”制度,82家老字号药铺和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等,是云南民族医药的典型代表。

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植根兰茂《滇南本草》等云南药典和云南丰富的中药材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彝药、苗药、壮族等民族医药众家之长,坚守“大药厚德”“做药积德”“选材精当”“精工修合丸散膏丹,遵法炮制生熟饮片”的信念,创造“小儿救急丹”“阮氏上淸丸”“翟玉六止咳丸”“郑氏女金丹”“桑菊银翘散”“清肺化痰丸”等一大批昆中药传统中药,其配方独特,疗效显著,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的影响遍及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用传统工艺及技能生产的中成药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和疗效优势。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始创于清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由乡间名医马六懿先生在研究前贤外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总结所创,熬制出的马氏膏药为众多的风湿骨病患者解除了病痛。经过马氏六代人无断代传承,迄今已有153年历史。自先祖马六懿先生始创至今,马氏膏药继承传统制膏技艺之大统,秉承“仁心孝世”的祖训,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天然草药为主材,并将太白山草医炮制草药技艺及道家炼丹术融入马氏膏药制作技艺,独创“雪浸丹熔法”,丰富了制作技艺的内涵,在传统膏药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

第三代传承人马明仁先生将先祖留下的手记、心得整理成册。书中提出“制膏前,需净心、净手、叩拜药王及祖先”、”制膏过程中要心到、眼到、手到”,“五枝搅拌、贯穿始终,三上三下、提炼精华”等技艺要领,并对制药所需药材鉴别方法及优劣选择做了详细的记述,马氏后人行医制药以此为准则。1936年,马明仁为杨虎城将军治疗腰疾,为将军贴敷马氏膏药,两三日后恢复如初,将军称赞道:“喝五日汤药,不如一贴马明仁膏药”,此后,坊间盛传,称之为“马明仁膏药”,延称至今。

责任编辑:钱洲 尹孔阳 韩新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强国|中医药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第四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zq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