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文章创作的最大荼毒
这个描述并非耸人听闻,听完我的表达之后,你会赞同的我观点。
我发现国内的创作者,都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冠以一个特别高大上的主题:我这部作品体现了亲情的伟大、我这部作品歌颂了感人肺腑的爱情、我这部作品主题弘扬了正能量……
不得不说,这都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荼毒。
我们的语文教育,通常是遇到文章,总要提前总结一下中心思想,这部作品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如此云云。
这可谓是板起面孔讲大道理的典型形象,其实非常无趣。
所谓的主题,所谓的思想,不是应该敲黑板强调的,这些主题应该安静的藏在故事的背后,“润物细无声”。
你首先要讲个精彩的故事,这是最重要的,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吸引大家看下去。让大家能读下去的是动人的故事,不是那些大道理。
读者看完你的故事之后,自然每个人有自己的收获。
※文不能载道,故事可以:
主题先行的病根,最早可以从战国时期的荀子的“文以明道”找到端倪。再到后来的“文以载道”,最早由宋代的周敦颐提出,后世以来,文人们多受到这句话的鼓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倡导文章要有所承担和表达。
这里的文章当然是从广义来说,强调知识分子的道义感。
后世以来写故事的人,也通常把这些理论奉为圭臬其实就有很大问题了。
从人类历史的长久角度来考虑,承担传道士的媒介恰恰是故事,从流传最广的《圣经》,到各个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说,无疑都是故事为主。
故事是人类真正的传道士。
所有的大道理和道义人心,其实都是藏在故事里的。
※创作的目标是写好一个故事
《哈利波特》系列创作了七部,从第一部问世,到现在有20年了,你能总结出来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吗?
体现了哈利波特勇气可嘉智斗伏地魔?最终将黑暗势力打败?好像也没有错,但你会发现,这些普世价值观,是安静的躲在故事背后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却也无时不刻体会到哈利波特的勇气。
很多人会说,这没问题啊,我也是要讲一个好故事的。
但我还是要说,你没有明白我的话。
我刚刚强调的,相当于你创作的目标。

如果你把中心思想当做目标,你的所有动作,你的文字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
如果你把主题当成了创作目标,可想而知是什么结果。
你把创作一个好故事当做目标,你就会千方百计琢磨好情节,酝酿一个个鲜活经典的人物。这样一来,好故事诞生的几率无疑会大了很多。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这个主题先行的思维害了多少人。
说一句,中国的很多电影导演都犯了这个错误,每一秒镜头不是在想讲一个好故事,而是在强调的自己的价值观,敲黑板灌输自己已经落后的价值观。
这样的电影能好看吗?
※故事先行会让你走的更远
要想绕开主题先行,头脑中始终要很清醒的认识到人物和故事的重要性。要把表达的落点抵达到故事层面。

锚点要盯在故事层面,盯在给主人公阻力和压力,至于那些大道理,让他们见鬼去吧!
(待续)
网友评论
关键是二者如何契合的问题。
如果主题先行了,那么就要在人物和情节上补课,尽最大程度保持故事的可信性和趣味性。
如果故事先行了,那么在主题寻找上就要好好思索一番,等确定主题之后,故事是必然要更改的。
如果把主题的作用淡化,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组织故事、设计情节呢?
愿听高论啊
本人觉得,主题其实也分为高大上主题,和较为普世的爱恨情仇主题,完全不去思考小说主题好像不大可能呀,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可能就把自己想要表现的点,以及要表现什么都定好了,广义上说,这其中就包含了主题了
但有些同学跳不出老师的方法,觉果却也没办法提高成绩!
我真的觉得现代文阅读理解简直是太虐,我每次只有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