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年,那些故事

那些年,那些故事

作者: 素素1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08:34 被阅读0次

     说真的,读《德国的细节》之前,我对日尔曼民族并不熟悉。生活在四线城市的我,或许对于工作地、学习地之外的城市尚且没有过多的了解,更何谈漂洋过海,去了解欧陆大地这座以细节著称的城市。

        阅读的好处在于我无须舟车劳顿,就能到异国他乡去看一看,当然不仅仅是异国的山光水色,更多的是关于异国文化的精致与粗放。与德国有关的,最著名的当然是柏林墙,次之就是二战,再次之就是工业文明,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德国都不失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二三十年前流行的一句话,作为例证,有很多德国人的例子,他们似乎目中无人,只有那一点一滴的“讲究”。也许,没有对比就没有美丑,对于我而言,借助作者的见闻,我发现德国不仅交通四通八达,而且人文气息俯仰皆是。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在争创文明城市,其实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以创城来带动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但是比起德国的城市公共意识而言,我们缺乏的不是硬件,不是高耸的楼宇,不是宽敞的马路,而是我们对城市的认同,或者是能否在灵魂深处摆正自己与城市、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文明从来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更不是有了法律与道德的要求,你才去做,而是你发自内心地对自我价值的尊重与理解。

      当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特点时,这个城市的居民才有性格、有追求。我们无须指责自己两点一线、为了生存而牺牲了生活的乐趣,但也需要从德国城市的一草一木中看到不容忽视的差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未来是极其重要的,也许在德国这个注重思辩的国度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无论如何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而不要痴心枉想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否则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注重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并不矛盾,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对于发达国家,如德国,已经潜移默化了,你仿佛看不到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在绿化率大幅提升的街道里,你记得住乡愁,也看得清未来。环保如果仅仅限于政府的提倡,而没有成为公民的共识,那么我们只会迷失前行的方向。细节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形成宏观氛围,对于城市居民产生无形的压力与有效的约束,这时候细节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融入血液中的习惯。

相关文章

  • 那些年,那些故事

    说真的,读《德国的细节》之前,我对日尔曼民族并不熟悉。生活在四线城市的我,或许对于工作地、学习地之外的城市尚且...

  • 那些年,那些故事(一)

    不知道幸还是不幸,一向内向,不善社交的我成为了车间主任。当时我只是怀揣着没人干,我来干的心态去干了。不过一切貌似太...

  • 那些年,那些故事(二)

    又过了许久,途经诸多风波,但总算有惊无险,我依然干着车间主任。趁闲暇时间,给自己的过去挽个结,好好准备接下来的工作...

  • 那些年,那些故事(三)

    2021年6月,我当上了车间主任,至今已将近一个年度,任期也即将过去,根据工作表现,自认大概率会告别车间日常管理活...

  •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故事

    1981年村里几个老书记给杨老屋的一个叫加的大龄男青年介绍了一个女孩,女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梅,梅有着一头乌黑发亮...

  • 再见,再也不见!

    爱在深秋的执念,是晚夏最诚挚的赠予。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书信,那些回忆,那些思念,那些幻想,那些期待,...

  • 苦花将落天欲晴

    那些年阳光正好,那些年的木吉他悠扬婉转,那些年的少年意气风发,那些年的女孩儿善良纯真……那些年,我们都是有故事的童...

  • 那些小说,那些年,那些故事,那些梦

    算起来看小说时间也蛮久了,初中开始拿着键盘小手机在浏览器看小说,有时候自己也在想,小说是虚幻缥缈的,是不存在的描绘...

  • 那些年

    那些年 你不是我,怎知我心 那些年 你不是我,怎有同感 那些年 你我经历着不同的故事 那些年 你我听着不同的歌 经...

  • 20170313 有故事的人的故事里的人的故事

    那些年 鲜血染红了长髯 那些年 笛声美哭了云天 那些年 寒气拥抱着长剑 那些年 晚霞喧嚣过海湾 有故事的人 永远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那些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hf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