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众所周知,蒋介石这一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蒋经国,一个是蒋纬国。
从这两个儿子的婚姻来看,惊人发现,不管是蒋介石本人还是两个儿子,居然谈的都是洗衣机式恋爱!
先来普及一下,什么叫做洗衣机式恋爱。
这个词最早红爆抖音,这种比喻式的恋爱方式非常形象生动。刷屏热词的具体解释:“指那些一开始先慢慢泡你、缠着你,再不停围着你转,等到对方完全沉浸在恋爱里的时候再榨干,最后把你甩在一边不管不顾的男生/女生,这种类似于洗衣机流程的恋爱模式,可统称为洗衣机恋爱“。
有没有觉得很扎心?很多网友表示中招了。
如果普通人的恋爱,都可能遭遇洗衣机式恋爱,那么名人尤其是蒋介石家族这样的政治名人,经历了并不奇怪。
02
大多数人都知道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情故事,这两个人从民国走到一起后,就时不时地撒一把狗粮,秀恩爱羡煞旁人。
这两个人的结合也是很有意思。
一个逆袭的小镇青年,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国学教育,哪怕后来留学日本,也没有太多改变。一个则是从小在美国长大,美语比母语说的溜太多,绝对算是非常西化和新派的人。
话说两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真的很大,加之年龄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最终两个人算是相濡以沫走完一生。
只是蒋介石自1975年离世以后,宋美龄又独自生活了28年。一生没有生育子女的她,最后在美国,孤独地走完了自己106岁人生旅途。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她曾经无限感慨:“上天啊,你让我活这么久!我现在连一个人认识的人都没有了。”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悲哀。那时,所有的亲人和家人都一一离开了她。
对待她,多情的蒋介石没有像对其他女人那样,只是短暂的经历洗衣机似的爱情。
两个人携手走过了48年的婚姻生活,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倒也和谐。
只是蒋介石因病离世后,宋美龄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孤独终老的宿命。
03
在与宋美龄结合之前,蒋介石曾有过三段情
蒋介石的乡下发妻毛福梅,比他大五岁。是蒋介石14岁时,受母亲之命,娶回家的邻村女子。
毛福梅在当地属于家境殷实的人家,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没有读过书的她,与那时已经接受过九年教育的蒋介石,在精神世界方面还是缺乏共鸣。
蒋介石年少的时候,毛福梅还曾经有过短暂的陪读经历。那个时间,算是他们夫妻感情最好的时候吧。
只是蒋介石去了日本留学后,就把这位发妻冷落在一旁,哪怕是1910年,他们的儿子蒋经国出生。似乎这一段婚姻,更多的就是传统家族的血脉延续,全然谈不上什么感情。
当然,这可能只是蒋介石单方表达的意思。对于一个旧时的传统女性,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就是自己一生一世的丈夫。毛福梅本本分分照顾家庭,养育儿子。
随着蒋介石越来越“出息”,和家中这个发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很早对她就非常冷漠了。
最意外的是,毛福梅没想到结婚多年后,自己等来的竟是一封休书。
其实也没什么意外,按照宋家的要求,蒋介石只能一夫一妻。为了迎娶宋美龄,他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他与发妻毛福梅办理离婚手续时,承诺这是“离婚不离家”,毛福梅依然住在蒋家。
后来,日军大轰炸时,毛福梅被炸死,在自己57岁那年,意外离世。
她最终被记录在蒋氏族谱里,这个善良又倔强的女人,保持了自己“离婚不离家”的人生态度。
04
除发妻之外,在宋美龄之前,蒋介石还曾有过两个短期同居的人生伴侣。一个是姚治诚,始终没有得到蒋家承认,一个是陈洁如,尽管当时还小范围的办了结婚典礼,但蒋介石似乎与她并无真正的婚约,她后来被蒋介石骗到美国留学,从此几十年未见。
迎娶宋美龄之后,蒋介石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政治地位太高,需要道德感的自我约束了,尤其是他在台湾的那些年,时刻想着反攻,强烈的事业心鼓舞着他,多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之余还笔耕不辍的记录着《蒋介石日记》,一坚持就是几十年,那会他似乎倒没什么绯闻了。
我觉得蒋介石有一点很值得玩味。
他选择离开了发妻,却把自己唯一的亲血脉蒋经国留在了发妻身边。
也不知道是考虑到陪伴可怜的女人,还是为了更好的享受和宋美龄的二人世界。
最有意思的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养子蒋纬国,交给了自己曾经短期同居的姚治诚抚养。
姚治诚没有子女,视蒋纬国为亲骨肉。根据后来披露的史料来看,蒋介石与姚治诚的通信,也多是讨论养育和教育蒋纬国为主要内容。
蒋纬国长大成人后,蒋介石嘱咐他为姚治诚养老,算是给了这个孤独的女人一些安慰。
不管是蒋介石的发妻,还是没能入册的妾室姚治诚,都属于没啥文化的人。蒋介石选择离开这些女人后,却给她们留下儿子陪伴在身边,倒也有点安慰和安心的意思。
就连送去美国的陈洁如,都曾和她一起收养过一个女儿。
难道蒋介石是把孩子作为一种代替自己存在的念想?算是给了这些女人绝望后的一些安慰?
谁又知道呢?
05
从小没有和父亲一起生活的蒋经国,倒是经常收到父亲教育和告诫自己读书的来信。
蒋介石还特别要求儿子多读一些四书,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学习智慧。
后来蒋经国去了苏联留学,因为政治意见曾与父亲的分歧,选择了留在在苏联发展。
后来返回中国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娶了俄国妻子的中年人。
当年蒋经国在苏联的一家工厂当副厂,对厂内年仅18岁的俄国孤女芬娜颇为照顾,日久生情,后来两人组建了家庭。
蒋经国曾因政治原因,在苏联被革职。芬娜就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把家撑起,两人真还有着很多同甘共苦的记忆。
蒋介石后来赐予这位洋儿媳一个中国名字,叫做“蒋方良”。这个陪着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头的俄国女孩,不负蒋家众望,不仅学了一口地道的宁波话,还遵循中国的传统,夫唱妇随,深得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喜爱。
她和蒋经国一共有四个孩子,分别是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蒋经国不喜欢她打牌,她就戒掉自己的打牌爱好;不喜欢她过问政治,她就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自从跟着蒋经国回到中国,直到自己离世,再也没有返回过自己的国家。可即使是这样,她依然没有得到蒋经国全心全意的爱。
在她之后,蒋经国曾差点迎娶另外一个中国女人章亚若。只不过因蒋介石极力反对,怕儿子为了儿女情长耽误前程,才不了了之。
但在蒋经国的坚持下,章若亚还是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后来章若亚本人,则在一次去医院就诊的过程中,意外身亡。
蒋经国自始至终没有把这对跟着母姓的双胞胎儿子带回蒋家,倒是选择了由孩子的亲外婆代为抚养。
由于蒋经国不敢公开,这两个隐名埋姓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外婆,生活很是艰辛。
但最终凭着个人奋斗,这两个孩子后来颇有出息。既使他们后来恢复了蒋姓,但始终没有得到蒋家人的正式承认。
蒋经国的原配蒋方良,一辈子相夫教子,很少与外界接触,是一个生活圈子特别小的人。
蒋经国因病离世后,短短几年时间,三个儿子也都因病离开人世,唯一的女儿又在美国。
曾经以家庭生活为人生主要内容的蒋方良,从来没想到,自己最后的人生旅途会是茕茕孑立,孤独至极,88岁那年,在台湾因病离世。
06
蒋介石的养子蒋纬国,第一任妻子是自己一见钟情的石静宜。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颇为浪漫。石静宜在火车上看英文报纸,出众的容貌和气质让蒋纬国一见钟情。
为了认识这位女性,蒋纬国向眼前这位佳人,借来报纸一阅。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他还刻意朗读英文报纸,以此建立搭讪的契机。
最终成功把佳人变成家人,婚后两个人感情很好。不幸的是石静宜在分娩的时候,因难产致母子双亡,年仅30多岁。
蒋纬国悲痛万分,几乎一生都没有走出对这位亡妻的想念。即使在他41岁迎娶了比自己小20岁的邱爱伦女士,两人还有了一个儿子。
可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之后,两个人的爱情还是逐渐降温,直到恶化,最终分居。
虽然两人有各种生活琐事对彼此感情的磨灭,但老夫少妻这种结合模式,到了一定时候,弊端很明显。但最重要的是,邱爱伦看不惯蒋纬国对亡妻石静宜的过度怀念。
不过,在蒋纬国病重期间,邱爱伦还是以妻子的身份照顾了几年,最终还以妻子的名义,为蒋纬国料理了后事。只不过没人知道,后来她为什么要把名字改成“邱如雪”。
随着蒋介石和两个儿子的离世,蒋家王朝的时代算是结束了。
但他们带给整个家族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繁华散尽,一切归于平静。蒋氏家族的后人们很少有人再过问政治,他们大多从事商业、艺术、人文以及科学类的职业。
而蒋介石家族的两代女人,不管是曾经惊艳世界的外交达人婆婆宋美龄,还是刻意低调儿媳们,最终不是意外离世,就是孤独终老。身处这样的政治家庭中,冷暖自知。
给我们普通人的婚姻启示,也许更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守着心爱的人,过好普通人的小日子都需要用心去经营,都不是一件易事。
卞之琳在《断章》里写下的诗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不知道,她是谁的风景,谁又能装饰了她的梦?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