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很多父母一生都欠孩子一个道歉,听到这句话有多少人默默的点了点头,但面对父母还是不敢要求一个道歉。
父母不止带给我们爱,还可能带给我们伤害。看到这句话,你会想到什么?是否会蹦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不容易等等念头,是的,这些念头深深的扎根在我们心里太久了。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渴望与父母亲密,却常常被疏远或拒绝;优点或成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父母还要求他表现出崇拜、迎合、感恩,他心里就会被埋下焦虑的种子,成年后依然时常感到被拒绝、被排斥、孤独、空虚、无价值、自卑。这段话就来自《长不大的父母》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藤谛三,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他主持过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加藤谛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除了《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以外,还著有《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性格中的蜜与毒》等数十部经典大众心理读物。
这本书旨在终止恶性循环,从令人痛苦的亲子关系中获得解放,作者提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近年来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孩”等,他们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一生。同时,不良的相处模式还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作者加藤谛三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剖析了关于家庭中的强迫、操控、隐形虐待、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的现象,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01 认清真相,才有改变的可能
真相非常简单,但也非常残酷,真相是父母也不一定会爱!并且没有长大,出现了“亲子角色颠倒”,所谓“亲子角色颠倒”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
听孩子讲自己得意的事情,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有时候,孩子反倒不得不听父母自吹自擂,还要赞叹附和道:“爸爸(妈妈)好厉害呀!”这就是一个“亲子角色颠倒’的例子,这些父母其实是在向孩子撒娇。
”亲子角色颠倒“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父母自认为自己是称职的父母。想想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就是:“我都是为你好,我能害你吗?谁能像我这么爱你?”,但其实我们的父母可能小时候也没有被爱过,就像作者所说:“他们即便长大成人,身上也还是残留着种种幼稚的欲望,总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想让地球围着自己转。”
拒绝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父母”的人是最糟糕的
父母也是人,“理想的父母”几乎不存在,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亲子关系当作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而且认为亲子关系必须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会把母爱推崇成一种无偿的爱。
看到这些不由得让我想到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张朝阳的妈妈强迫他喝牛奶的那一幕,真的不敢相信那个眼神是无私的母爱。
经常看到新闻,十几岁的孩子因为被妈骂了,就跳楼的,跳车的,评论几乎一边倒的都是说孩子太脆弱,但看过这本书后,可能真的不是孩子脆弱那么简单,被父母欺负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申诉反抗的,任何反抗的企图都会被扣上不懂事,不爱父母的帽子。
书中说到: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就是戴着爱的面具的施虐狂,而受尽父母欺凌的孩子如果不认为“自己是被爱着的”,就无法得到父母的宽恕。他们必须一边承受父母发泄在他们身上的恨意,一边相信“我是被父母爱着的”。如此一来,他们的沟通能力就被彻底摧毁了。他们被迫相信非现实的事务为现实。
02 认同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亲子角色颠倒”会给孩子带来基本焦虑,所谓基本焦虑是由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提出的,儿童对父母的一种即依赖又敌视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
基本焦虑是在亲子关系成型并确立自我之前形成的。基本焦虑的严重影响会一直延续到当事人成年,乃至成年之后,时间长度很长,影响到深度很深。
有个朋友,姐俩,从小到大,父母都只夸姐姐,姐姐长得漂亮,学习好,后来姐姐出国留学、工作、定居,几年才能回来一趟,但在父母眼里姐姐才是家族的骄傲,不管她在身边做了多少,都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对此她很无奈的接受了自己就是不如姐姐,现在自己都已年过半百,仍然在妈妈眼里,她就是不如姐姐,甚至于她的婚姻遇到问题,孩子遇到问题,在她妈妈看来,都是因为她不如姐姐的必然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心理自立呢?书中给出了答案:即使他确实处于“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情况下,但也能不忘本心,不恨任何人地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这个人才是真正实现了心理自立。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认同自己,学习跟他人建立信赖关系,不把父母作为唯一的信任关系,虽然父母表现出来的是不允许孩子做自己,但这种隐形的精神暴力只有我们自己能破除,那就是认同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人只有在真实的自己获得肯定时,才能实现心理层面的成长
03 终止恶性循环,走出童年的伤害
如果人一直压抑着内心真正的愿望,就会变得焦虑,为了逃避这种焦虑而采取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强迫行为。对焦虑的消极回避将剥夺人享受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接受他人、爱他人的程度不会超过他接受自己、爱自己的程度。
如果我们无法尊重自己,就无法尊重和爱他人。
情绪不成熟的父母没耐心等孩子自然成长。长大后因为一些细微的失败而丧失自信,感到绝望的人,通常小时候都曾被要求达到某些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从而体会到“真实的自己无法回应别人期望”的感觉。
这些长不大的父母自身的人格充满矛盾,他们要求孩子替他们解决矛盾;他们既要求孩子疏离他们,同时又要去孩子与之亲近,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解决这一切的途径只有一个:离开对方!当然不能一步到位,立竿见影,会经历种种冲突,但只能离开长不大的父母,才能有自己的人生。
写在最后
《长不大的父母》让我们看到另一个角度,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上有的人内心冲突堆积如山,也有的人心如止水,气定神闲,我们要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
我推荐这本书,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被父母伤害过,我们用刻意的理解,只会把一些怨恨和困惑埋在心里,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一些突然冒出的情绪会让我们很崩溃。
真正认清、面对、接受父母会伤害孩子这个事实,并不是要去怨恨他们,也不再纠结是否有那个道歉,是真正的理解、接纳他们幼稚的一面,从心里跟他们和解,学会更加成熟地做家长,不再把伤害传递下去。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我们都平凡又无可选择,我们无须继承原生家庭的伤,我们有理由寻求改变,只为过好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