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有一篇名为《12岁女生用文言文“说二胎”,作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12岁女生的原文是这样的:
《顾稚子,勿忽长》
丁酉冬月,吾妹降生,时至今日,不盈百日。吾由小至初,课业陡重,心怀忧虑,尤需关照。然妹占父母之时力,父母无暇伴我。母须哺乳,无暇出,寒假盈月,日待于家,不知外界之变。吾每坐于窗前,顾蓝天,惟叹息。母须顾妹,少与吾语。忆往昔,无妹之时,吾常与母语,其乐融融;叹如今,难相顾,无相知,常相争,母女之心相去愈远,悲乎!妹之来,家愈忙,父母亦无暇顾吾课业,吾需自学,无人查吾作业,无人为吾解惑,吾于学业,孑孓独行,常觉前路渺茫。形势使然,吾渐独立,此桑榆之得也。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顾稚子,勿忽长,多与长语,多同长娱。若此,则二孩时代长子之大幸也!欲成一拼图,必棱角相和。吾为成家和之图,锉己锐,更己缺,合于妹。吾喜静,须学于清净之地。然妹常哭,声甚大。吾忍之,于心告己:闹中取静,方为大静,心静则境静。徐之适妹哭,其声虽大,亦不扰吾。昔者,吾性莽撞,常致物坠地,无以为然。今者,坠物之响,常致妹惊,常致妹哭,吾遂甚谨,无有类事,吾妹安然,父母亦赞吾成大人矣!吾好稚子,吾妹白白胖胖,脸挂笑容,憨态可掬,若自年画出。吾甚爱之,常与之戏。见其一笑,烦恼皆亡矣。吾常思,待其呼吾一声姊,吾必喜极而泣。吾每坐妹旁观之,心中必忖:其将来必美,必聪慧好学,必为吾之骄。今者,吾为姊,谨护吾妹。来者,姊妹必相携,相顾,相援,相伴。父母终会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
看到此文的许多人都惊呼这孩子的文采,咱们先不说这篇文章写的确是神采飞扬,又入情合理,情感真挚。
且看题目《顾稚子,勿忽长》,却已经成为了许多二胎家庭忽略的事情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这个同也让“老大”们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有句俗话说,天下的父母向小的。不一定全对,可是父母们从却不肯承认,只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哪个父母不是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第二个孩子都再想换个性别,让自己的人生中凑成一个“好”字。第二个孩子也就越是父母所期盼的了。如果如愿以偿了,那自然比第一个孩子多了一份期待的得意。这些哪是孩子能掌控得了的,尤其是老大。
“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句话熟悉不熟悉,是不是经常被人们说起。让着弟弟/妹妹,就得牺牲自己,往往老大就是以后人生中,习惯牺牲自己的那个人。也许日后的有些“牺牲”,有机会弥补,可是有许多“牺牲”却无法挽回。
是因为历史原因,也许大家听过不少“伏弟魔”的例子吧,虽然“伏妹魔”也有,但是因为许多重男轻的思想,比较少见。
朋友的远房亲戚有一双儿女,儿子大,女儿小。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按照当地风俗,给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媳妇是个通情达礼的人,在小姑子结婚后,请老两口一起住进了新房。新房虽然不大,随着儿媳妇又生下儿子,他们一家五口也算其乐融融。
女儿出嫁后,婆家也是按照风俗给小两口盖了新房,但是女儿出嫁前,被父母宠得不会做任何家务。不得不经常来娘家蹭饭,后来女儿也生下一个女儿后,一家三口就干脆也住了在娘家哥哥的新房里。
新房不大,眼看儿子家的儿子长大了,却一直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女儿却一直都没有要搬回去的意思,娘家哥嫂向父母虽然提过,但是父母却一直不表态,之后又向妹妹委婉提出。
这下可是了不得了,妹妹又哭又闹又要上吊寻死。直到后来,那个家里的儿子和媳妇闹翻、离婚并带走了孩子。儿子也从此离开家出去打工,乡邻们许多年不见其回家。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闹着家里鸡犬不宁。听朋友说乡村里的谣言也分好多种,有的说这家儿子媳妇不懂事,有的说这家女儿女婿不讲理。
可是有没有想过,这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从小也经常对那个当哥哥的老大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呢?可是他让就让吧,他成家之后还要让他的妻儿继续“让”着。
如果说自家的闺女是要骄惯着养,那个嫁过来的媳妇之前,在娘家是不是也骄惯着养的,她嫁过来肯定不是为“让”着你家的小闺女来的吧?
“老大”呀,如果他/她自己能够选择的话,肯定不会做这个所谓的“老大”,谁不想被人让着、宠着、惯着呢?
再看女孩在文章的结尾写道“今者,吾为姊,谨护吾妹。来者,姊妹必相携,相顾,相援,相伴。父母终会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连12岁女孩都有这样的胸怀,可是有些父母却还执著于老大该怎么样,老二该怎么样。
长大后的老大和老二都是一样独立的个体,只有让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爱护、相互扶持,尊重他们各自的想法和愿望,父母们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们身上,才是对孩子们最大的疼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