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山》
宋●苏轼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
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
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
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
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
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
仰观八九顶,俊爽凌颢气。
晃荡天宇高,崩腾江水沸。
孤超兀不让,直拔勇无畏。
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
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
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
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
野老笑吾旁,少年尝屡至。
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
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
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
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
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
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
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
绝顶有三碑,诘曲古篆字。
老人那解读,偶见不能记。
穷探到峰背,采斫黄杨子。
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
贪心去不顾,涧谷千寻缒。
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
洪濛草树密,葱茜云霞腻。
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
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
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
不到今十年,衰老筋力惫。
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
忽闻老人说,终日为叹喟。
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
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
嗟尔若无还,绝粮应不死。
【注释】
迤逦:yǐ lǐ,形容山地连延。
峥嵘:zhēngróng ,高峻貌。
坱轧:yǎng zhá养札,形容广大无涯、高下不平 。
悸:jì,因害怕而自觉心跳。
颢:hào,白的样子。
巉:chán,山势高峻。
绰约chuò:形容美婉 。
修帔pèi:长的披肩。这两句写神女石的形象,也就是把石当作神女来描写:前句是写她水中的倒影,后句是写她云彩下的风姿。
猿猱:yuán náo,泛指猿猴。
婆娑:pó suō,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也表示枝叶纷披的样子,还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偃仰:yǎnyǎng,俯仰。比喻随世俗沉浮或进退。
诘曲:jí,形容字体笔势拗折难识。
缒:zhuì,索子。言以长索缒入深谷。
溟濛:míng méng,混茫的云气。
葱蒨:qiàn,苍翠的草树之色。
窦:dòu,洞、窟。
牙蘖:niè,萌芽。
屣:xǐ,鞋子,略如现在的木屐。古人把最容易拋弃的事,比作“脱屣”。
【赏析】
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考中进士后,回四川老家为母亲程氏守丧期满,同父亲苏洵等人沿江而下。途经巫峡,只见两岸崇山峻岭、云雾纵横,一时恍若仙境。特别是那隐入云端的神女峰让苏轼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苏轼作《巫山》诗感叹道:“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人心随物改,远觉含深意。”从动作、神情、外貌、服饰等方面描写了他眼中的神女峰。
诗中首写自瞿塘峡至巫峡沿途的景色变化,将山川之“神巧”、“奇伟”、“幽邃”、“俊爽”和“可怪”、“可悸”描绘得极为生动逼真,读此诗,恍若身临其境。次写诗人在神女庙遥望“神女石”的观感;从“巉巉隔江波”和“遥观神女石”句描述的景观位置来看,苏轼当年所到的神女庙当为巫山十二峰之一的飞凤峰麓,位于长江南岸今青石镇的神女庙。
苏轼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最佳的观景距离和位置上,在庙吏的指点下,“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但见一个风姿绰约的“巫山神女”俏立在对岸千仞绝壁上。苏轼并没有满足当下的感性印象,而是进一步探究这一心理效应的原因。别人把神女峰当神来拜,他却把神女峰当做自己的心慕女子来看:“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人心随物改,远觉含深意”别有意味!尤其“远觉含深意”一句,历来解者都说此句有一种说不出的暧昧!
想想也是:正进行美女的妙写,突然来这么一句“远觉含深意”,确实有些稀奇。“远觉含深意”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彼而不是己:彼含深意,但觉又在己!这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种“心心相印”呢?而“拖霞弄修帔”也正与他后来给朝云起的字子霞契合在一起!
十二年后,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在杭州遇到12岁的朝云,你把那1059加上12看是不是1071!也就是说,苏轼游巫山回来后12年遇到12岁(虚岁)的王朝云。当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就在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苏轼遇到了被他视为神女的朝云。苏轼与朝云初识,朝云约十二岁。年份正好相合,结果正好相合,这能是偶然吗?
从诗中“巉巉隔江波”和“遥观神女石”句描述的景观位置来看,苏轼当年所到的神女庙当为巫山十二峰之一的飞凤峰麓,位于长江南岸今青石镇的神女庙。神女石在正对神女庙的长江北岸神女峰(望霞峰)上。《巫山县志·十二峰记》:“峰峭插天,旁列危石,如人侧立远眺状,当晨曦夕照时,霞光辉映,谓望霞焉。”苏轼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最佳的观景距离和位置上,在庙吏的指点下,“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但见一个风姿绰约的“巫山神女”俏立在对岸千仞绝壁之上。
假如当时真有巫山神女,她看中的是苏轼的什么呢?上篇说的是情,下面这首诗则是一种大气的潇洒与灵秀,而灵秀之气钟于天地,应该最能与神女仙灵相感应......
熙宁七年(朝云15岁),苏轼因公事而往润州,朝云给苏轼寄过一封回文锦书。当时苏轼独身在外,适逢春节,当收到朝云的来信,见绵绵情意流于香笺之上,不禁欣喜万分,立即赋词《减字木兰花》一首: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纹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恰在身边的苏门四学士之一晃补之见状作临江仙(晁补之)一首:
马上匆匆听鹊喜,朦胧月淡黄昏。碧罗双扇拥朝云。粉光先辨脸,朱色怎分唇。
暂别宝奁蛛网遍,春风泪污榴裙。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
此词押鹊喜、香笺、春风、朝云,写出朝云面如桃花、体态婀娜的美丽形象,这是除秦观外对朝云外貌描写最详细的写照之一,最后还不忘对恩师戏虐一把。
我们试着来完整的刻画一下朝云的形象:接上,从晃补之词里的“暂别宝奁蛛网遍,春风泪污榴裙”可以看出自苏轼走后,朝云每日里就远离妆台(梳妆台都结了蛛网了),对苏轼思念不已的形象描写,可以第一次看出朝云内心世界其实是一个柔情少女,也可以看出她与苏轼感情之深。从晃补之词我们可以综合看出朝云是一个面如桃花、体态婀娜的多情美女!
在苏轼及众多文人作品里面说朝云是从巫山上下来的!写到此,突然感悟了一下,“巫山上下来的”怎么和《新白娘子传奇》里的白素贞那么相象啊,哆嗦了一下...
朝云葬后第三天,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东坡带着小儿子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写下《惠州荐朝云疏》,为之祭奠,并在墓前筑六如亭以作纪念。怎么也和白娘子传奇差不多啊...
朝云仙逝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人们经常见到一个身穿长裙、手抱琵琶的女子在墓地松林下踯躅徘徊,时而翩翩起舞,时而用纤纤十指弹奏琵琶,那萧瑟凄婉的声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听之肝肠寸断,暗自凄然。因之,朝云墓也叫还魂地,六如亭又叫还魂亭。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王母娘娘之女,本名瑶姬,在消灭十二恶龙之后又帮助大禹治水,而又更怜惜百姓而化作神女峰守护大地。二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重庆市、湖北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巫山神女峰,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神秘东方最多梦的一块石头。
传说西王母之女瑶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后化身为石,为庄稼保丰收,为行船保平安。在百姓的眼中,神女是胸怀博大的护佑之神。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巫山神女是充满神秘的美的精灵,是豪情奔放的爱的化身。飘逸在巫山云雨中的巫山神女,让文人们有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屈原的吟咏,宋玉的遐想,李白的寻觅、刘禹锡的留恋、元稹的比照、苏轼的怅望、陆游的感慨,及至当代伟人的浪漫勾画、当代诗人舒婷的深情呼唤……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峰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山藏神女庙,浪接楚王宫”。“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历代诗人的不绝咏唱,与浩浩长江一道,形成了环绕神女奔腾流淌的另一条文化江河,绵延不息,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