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翻译这件事其实有点痛苦。在早期读书很慢的时候,翻译能督促我读书。现在有时候读书会很快理解,做翻译就有点“拖后腿”。但是我写翻译也并不是真的要翻译书,而是督促自己整合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构建联系,并且提出问题。很常见的事情就是,第一遍读书的时候感觉很好理解,但是写翻译转成另外一个语言时,文中的一些内容突然变得不好理解,发现了第一次读的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语言上的偏差能减少,但我猜坚持多阅读还是会有帮助的。所以这是另外一个系列了。
The green world系列的植物学书貌似都写得非常简单(丛书简介/flag见链接),至少目前读的植物生态学给我这个感觉。这似乎更像是个面向大众的科普丛书,而不是专业级别的书。但即使是科普,里面的很多知识也是全新的,其余我以前了解过的知识也只是零零散散地收集来,并不构建成体系或建立联系。所以成体系的过一遍这些基础知识还是大有裨益。这套书用语行文也非常简单,大概是初中生或高一生阅读的水平吧。读起来毫不费劲,让我对英语阅读也没有那么害怕了,平时零碎时间都可以毫无难度地上手。所以阅读速度也很快。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读完这本书的3/5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英文阅读速度,非常有成就感!
既然书写的很简单,其实没有大必要一句一句翻译。我可能会写的更随意一些。不过肯定能覆盖到全书的完整内容。我甚至觉得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写一个植物学领域非常基础入门科普的过程。希望最后能有不错的成果~
和真正的教科书相比,这套书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太简单太简单了。里面的案例非常简单,解释的也很浅显,也几乎没有任何数学模型(对于现代生态学研究来说,这是很不对劲的)。我看过之后肯定还需要再读专业书籍的。读这书的额外好处是积累了一些必要的术语和基础的概念,看难的教材应该就更好上手了。
PS:至于为什么明明已经有另外一个坑了却还要开新坑,因为我发现一直读一个相似的内容,好像有点无聊(???)。时间一长没有新鲜感了,就失去做事的动力了。而换个话题就能快快乐乐地继续了。所以。。。开了个新坑,交替进行,这样就不会疲乏,而总的任务量还是很可观的(开始辩解)。
C1. plant and environment 植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
这一章节是植物生态学中个体生态学的部分。也是全书的入门章节,铺垫了生物学研究的最基础的知识,包括遗传学、演化、分类学等等。
先从一个美好而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开启植物生态学的感性认识。北美洲的高草草原(图1.1)是展示植物与环境活跃互作的绝妙例子。尽管第一看这个草原和你家后院的草地感觉差不多,但是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草原的植物和你家规整化一的草地风格迥异。大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草(图1.2),比如大须芒草(big bluestem,Andropogon gerardi)、柳枝稷(jì,switchgrass,Panicum virgatum 近几年国内的园艺绿化也开始使用柳枝稷这种高大华美的植物做观赏草了,很好看的)、金粱草(Indian grass,Sorghastrum nutans)、北美小须芒草(little bluestem,Schizachyrium scoparium)等禾本科是草原上的主导者。顺便一提,这些草很多都是北美地区常见的植物,很多也都是州草(我才知道美国有州草这种东西哈哈哈,类似于国内的省花市花)。不过除了这些很难区分的禾本科,其他植物(图1.3)比如斑鸠菊属(ironweed,Vernonia,是菊科)、向日葵属(sunflower,Helianthus,是菊科)、松香草属(compass plant,Silphium,是菊科)、马利筋属(milkweed,Asclepias,是夹竹桃科)的植物也星罗棋布。(然后你就发现这个大草原上主要的物种是禾本科,其次常见的都是菊科,嗯,不愧是植物界的两大巨头。)分布的模式上来看,有的植物孑然一身,一些植物则三五成群。物种是常见的还是少见的、分布模式怎么样、密度数量和多样性如何,这些特点都是用来描述一个群落(community)所需要的,我们会在之后更详细的介绍。



2020年1月20日00:01:02(今天居然找这一段里面那些物种的图和作图搞了好久_(:з」∠)_
草原上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是受到各种各样生物的(biotic)和非生物的(abiotic)因子的影响的(表1)。比如说,河边和池塘边的具有地下水源供给的潮湿环境就能支持树木生长,比如杨树(cottonwood)和柳树(willow)。而干旱的地方就不够树生长,因为地表的草本有着紧贴着地表的非常细密的根系,能非常快地吸收降水,所以渗入地底的水分很少。这种时候树木几乎没办法依赖降水而存活,所以无法竞争过草本。这里水分就是一个非生物因子。像温度、水分、光照、土壤养分等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在生态学上称为生态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 ecological factor OR eco factor)。正如前面所说,生态因子有非生物的因子,也有生物因子,比如食物资源(对于植物来说并没有这个因子)、竞争者、捕食者、寄生者的存在与否,等等。研究生态因子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即研究一个个体层面和环境怎么相互作用的,便是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的内容。个体生态学是连接狭义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桥梁。狭义的生物学研究个体层面的机制,包括遗传发育、生理代谢等,而个体生态学研究则开始考虑生物个体和环境的相互关联,研究的视角开始转移向外界的环境。

草原上的植物分布还受到一些扰动(disturbance)的影响。被山火烧过的草原能养活更大密度的草本植被,因为燃烧快速释放了落叶沉积物内的养分,使得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大大增加。如果没有火存在,像大草原这种分布在相对高纬度地区因而年均温度和湿度都较低的环境的土壤微生物活性都比较弱,因此土壤内的有机物降解很慢,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扣留在落叶沉积中,不能被植物利用。因此,火其实是很多生态系统天然存在的一个组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之后会继续详述。
火灾后的草原也会更吸引野牛(bison)来觅食,因为这里的植物养分更多。野牛在吃草时会把草本的地上部分剃秃。如果我们认为野牛对草的采食是无选择的,什么草都吃的话,那么很显然,在这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植被被吃掉的几率更大,而其他少见的物种有可能会侥幸逃脱。常见种的地上部分被采食之后,给幸存的少见的植物腾留出了地上空间(主要是不再有竞争光的能力),因此它们有机会短暂喘息,扳回一局。野牛在草原上排便排尿都释放了很多营养物质到土壤中,这又改变了土壤养分格局,有可能影响植物的竞争。
上面描述的不断动态变化、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场景就是一个典型的有功能的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一个特定时空中不同物种(species)各自集群(即种群population)和环绕这些生物的环境(比如温度、水、光)在一起相互作用的一个体系。
2020年1月28日23:19:13(来这里摸摸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