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是起点还是终点?
陶渊明最吸引人的魅力就是思想深邃,同时又天性浑然。语言真诚。
苏轼说,陶渊明是欲试则是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就是无论当官还是隐居,都表现的很坦荡,不让这些外在的东西扰乱内心。陶渊明不是人生的逃避者,而是一个强者,是人的纠结,舍不得放弃的事儿,他从来不在乎。词语质朴,内心华丽。
归去来兮辞里,田园生活只有美好和疗愈。
所以,很多人动不动说要归隐。贾行家老师幽默地写道:
变相的归隐:养盆景、造园林,画山水。
有的人宣布自己的归隐志向,自命为是陶渊明的知音,在幻想里实现自我。
明明是衣锦还乡的退休,买了大片的田园和豪华的宅院。
感叹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但也需要Wi-Fi和空调。
其实这也是人们表达焦虑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情感,也许仕途和工作种种不易,需要在文化和精神上寻找平衡。
正如现在如何疗愈自己,读书,大自然等等。但是贾老师指出的最经典的是:
陶渊明被文人选中作为精神标杆,恰恰在于它解决了精神归属的问题,建立了观察和表达自我的样板。陈寅恪说,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古今一流,而且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对宇宙、社会、人生都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他的作品一直在展现旷大的人生态度。
徐霞客从22岁启程,到54岁辞世,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考察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无论条件多么恶劣,身体多么疲劳,他都坚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海量珍贵游记资料,经季梦良等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蒋勋先生归隐田园,也是将清新自然融入书中,治愈读者。
游山玩水也好,归隐也好,退休也好,不是躺平,不是吃喝玩乐,从紧张的工作生活里解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归隐应该是一个宝贵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值得我们思考,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