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人汲取知识、内化认知、构建图式,同时,精细的知识分类体系与浩瀚的知识文本内容,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与匮乏感。我选择用“简书”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既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应用,也是源于虚无主义时代的自我保存,至少让我的孩子若干年后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重拾关于父辈的记忆。
《民间社团的发展:协商式威权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中国的财政体系是高度地方化的,但是中央赋予地方的政治权力不多,却要地方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即地方政府要花钱又不能有赤字。民间社团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但是“维稳”的核心任务让两者一直处于矛盾性的互动中。
《从“不公”到“怨恨”:社会怨恨情绪的形成逻辑》,社会快速变迁、利益分配失衡、体制改革滞后,带来了现实伤害与生存比较,制度化表达渠道的缺失、可行能力的逐步缺乏在相关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中滋生中强烈的无能感,互联网的感染、集聚、扩散,形成群体性行为的怨恨。“网络泄愤性谩骂”、“合法性伤害”、“权力傲慢”、“天赋平等”、“事实上不能相比的社会”、“制度性俘获”,等等这些关键词和视角,可以让我们冷静而理性的看待社会问题的种种甚至就是自我遭遇的挫折,“学以致用”,我想学术的根本还是深度的思考与直白的表达。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记录自己的感悟,留下思考的足迹。
今天去探望了一位非常钦佩的老师,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来如山倒,猝不及防的变故,让周围人唏嘘不已,让我自己对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历程也有了些许无以言状的刺激,之所以选择刺激这个词语,是想形容这样一个过程:外部事件激发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剧烈变化,复杂的心理变化,而又无法用言语叙说。
感谢、感恩这位老师对我曾经的教诲和引导,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不想画上句号的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