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核心术语》003
我的看法:
之前一直相信有关键期,并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开脱,认为自己怎么学也达不到母语水平,这么一想难免泄气,很多时候就想偷懒。
但学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以后千万不能再拿这个当作不学习的挡箭牌了。
其次,大概看了一下很多研究对二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的对比,其关注点都落在很深层次的语言能力上,而我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换句话说,就算学界最后通过这样的对比证明了关键期假说的存在,证明二语学习者不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我目前的能力也和实验中用来进行对比的被试相距甚远。
并且,从内心来讲,我学英语也不求能跟母语者一样,我只是希望自己多一门看世界的语言而已,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门语言而已,既然这样,又何必执着于关键期假说呢。有那么多人,虽然可能没有达到母语者水平,但肯定比我水平高。我的目标应该是向这些看齐,希望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比他们更好才对。
最后,再一次感叹学术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原来并没有定论的猜测或假说,在各大商家的包装下已经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因为他们别有用心的宣传,这些假说竟变成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这想起来实在令人担忧。
《跃迁》里提到信息源的问题,说我们要尽量朝着信息源头去,不要被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信息带偏。
在如今商业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中,只要能赚钱,很多人都不惜故意歪曲事实,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呈现给大众。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客观真的很不容易,唯有多读多看多思考,才能尽可能地保证看到真实的世界。
学习笔记:
二语学习中到底有无关键期呢,目前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1-有一个关键期
※核心证据: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普遍不如母语学习者 (too many non-natives are not native-like),因为关键期内的学习(儿童为主)主要靠内隐性知识学习语言,而关键期之后的学习者靠外显性知识,后者学习效果不如前者 。Dekeyser (2000)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Coppieters Johnson Newport Dekeyser
Robert Bley-Vroman: 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 关键期内与关键期后学习者的对比
2-没有关键期
※研究思路:1)证明非母语学习者也能达到母语学习者的水平 2)对支持关键期的相关研究的数据分析方式提出质疑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
David Birdsong (2005)
Bialystock and Hakuta (1994) 二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相似性下降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关键期。学得越早越有可能更像母语者。
Herschensohn(2008) 二语学习者的不足也许不完全归咎于母语学习机制的缺失,母语学习得好的人更有可能在二语学习中表现得差。
3-有多个关键期,有一些维度有关键期有一些没有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
Eubank and Gregg (1999) : 语言是多个要素的集合体,其中有一些要素的学习不能存在关键期假说。比如对universal grammar来说,二语学习者可能并未丢失这项能力,而是因为在母语学习时就被设定了相应的参数,因而在二语学习者难以改变这些参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