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天气闷热,我们称为梅雨季节,一会下雨,一会闷。这季节是为了某些果实闷着发熟,却也让人身体发酵了,难受的情绪也随之要喷薄欲出。
1.
半夜,女儿起来找水喝,说喉咙痛。给她找了一颗蒲地蓝碾碎吃下。我去陪睡了。看她吃过药乎乎大睡,我心安了。
可早晨起来,女儿仍说喉咙痛。
我心一紧。
平时女儿抵抗力很强,不严重吃一颗药,睡足,起床就好。这次家里存药也没了,药店里随便买的药也怕不对症,好得慢。下定决心,还是得去医院看看拿药了。
后来,才知道去医院的路太漫长。
以前的所有常规流程全变了。不能大人先去挂号,待看号数预估时间再带孩子去。现在孩子得最初就一并带去。登记。
就仅一个喉咙痛,无发热,也被分配去发热门诊。各种询问登记完后,要求自己打电话到街道办报备,待五分钟后系统录入好出来一个二维码,才能去挂号。
挂号,做检查,三个检查出六个报告,一个报告第二天,其他报告最晚的要一个半小时后。看着吃啥都瘦的女儿被抽了两管血,我心想要给她补多少食物才能补回啊?就为拿个药,我是不是选错地方了,就该直接去药店。
2.
孩子爸办完了前面的事。说他先去上班了。剩下我和女儿等着拿报告。
看着老公离开,我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孩子。竟然有点手足无措,心里戚戚然。当妈的承受能力就只有这么一点点?本以为啥事都能独当一面,可每次遇到孩子生病之事就做不到淡定。这特殊的不熟悉的看病流程更增加了我的焦虑。
女子虽弱,为母则刚。可当妈的遇上孩子生病,可就比做女子时还弱。孩子一点点的不舒服就能让妈手足无措,所有的现实能力都被心里的脆弱瓦解。
在那时刻,我深呼吸,稳住自己。有怪老公每次都忙得这样不管不顾,有想为什么他就是做不到感同身受,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主动安慰几句。
我给朋友诉苦,也反思,或许不是感同身受的事,而是我的抗压力就是没有孩子爸的强,以至在我这天大的事,在他那算小事一桩?
朋友说这是心态问题。恍然大悟,原来我自诩心态够好,却在一进入孩子生病的妈的角色时,心态就差极了。所有智慧都被弱化,我就变得跟自己的女儿一样弱小。
3.
等待报告也是漫长的时间。
医院里被隔离为发热门诊这自成一个体系,挂号、抽血、拍ct都在这样一个小小空间里。还好人不算多,医护人员态度也很好。
我带着女儿在外面透风的椅子上坐着等。她左手还按着右手抽血处的棉花上。我让她躺在我身上,这样她舒服了很多。生病的人儿应该在家休息、多喝水,可她一大早就奔波在医院了,匆忙中水也没给她备。这真是个矛盾的看病系统。
我不由得想,上门服务的医疗流程什么时候才会有?但要做到完善又是要待多么漫长的时间以后了。
我在这中途去拿了几个报告,却至始等了一个半小时后,最后那个报告依然没出来。医院说好的取报告时间通常会有留余,可这次却超出了。医护人员告诉我,阿姨要把这些检测送过去,跑来跑去很花时间。这就是隔离带来的不便。
超出的时间我就一直站在机器边,人有些拥挤,女儿根本没地方坐,只能站在那,还好那时她精神好起来了。
医护人员帮大家扫着条码,偶尔也从我手上拿去扫扫看。在那一刻我感觉我有一个伴。哪怕只是扫个码,但有医护人员帮衬着,再加上她之前的解释,我那份焦急缓和了很多。
她很有耐心,每有超出时间还拿不出报告的时候,她都耐心逐一解释。我想到另一个开单医护人员说必须要做这些报告,但基本是没问题时,也是这么耐心。突然感到疫情后,医患关系的矛盾好了很多啊。大家相处的气氛都亲切而温暖了许多。
4.
拿报告去看医生。
排着队的人手里都拿着厚厚的几张报告。有一母亲带着两岁左右的儿子插队到我前面的旁边。我看了她几眼,但她明显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我压了压火,用平静亲和的语气对她说,“要排队的”。她说她是拿了报告的。我说:“你看看,排着队的都是拿着报告的,不是第一次看的。”接着,我故意抱怨了一下,只是喉咙痛,就被隔离到这边来检查。她马上说:“是啊,是啊。”脸上焦急而无意识别人的神态缓和了好多。然后也开始吐槽说,自己孩子只是喉咙痛,稍微有点咳嗽,怕外面都药不对症来医院。我说“对呀,对呀,我也是这样想的。”听到我这样说,她脸上的眉头都舒展了好多。
那一刻,我在她脸上看到了那个着急的自己。一模一样。而我靠了一点心里建设,化开了一点点心结,而她感受到陌生人和她有一样的想法,也化开了些许。
看好,医生说小问题,开个喷雾就好了。我立马说,也开点备用药吧,来一趟太麻烦了。
5.
出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刚进医院的人询问着,哪里有卖口罩。看来是来看病,忘了戴口罩的人。一副无可奈何而又厌烦的神情,形色匆匆去买口罩。
医院永远是那面镜子,照出了病人的焦急、厌烦、不耐。而在病毒之后,看病之繁琐让所有的这些感受又加倍放大了。
可喜的是,在这其中,所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的态度好了很多。
离开之时,保安人员还耐心地给我讲在大厅就可付停车费,这样不用现场扫码,就能快很多。
对每一位停车下来扫描的人,他的脸上始终那么和颜悦色,不厌其烦地讲解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