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女3岁4个月,看见桌子上放的盐津铺子薯片,眯着眼睛一本正经的说,“姑姑,爸爸说不让吃薯片。”“吃薯片确实不好,那就不吃好了。”顺着她的话随口一答。她盯了会薯片离开,转一圈又回来。这次是拉着她妈妈,明显心里很想吃,妈妈是救兵。自己从兜里掏出一袋薯片,撒娇着道“妈妈,薯片。”“嗯,咱不吃,吃了咳嗽。”“吃点吧,现在我不咳嗽了。”“薯片太干,吃了对器官不好,你咳嗽还没有康复。”可能听着妈妈说的有道理,或许这段时间的药给了她警示,她沉默了。偎妈妈怀里摆弄起薯片袋子,翻着看着看着,就动手撕起袋子,我们都不做声,撕弄半天依然没打开。随着呆在这种环境中时间的增加,诱惑力越来越强烈。撒娇开始,“妈妈,我吃8片好不好?我饿了。”她心里清楚硬来不太好使,找借口,开始讨价还价,“如果你确实想吃,可以,但不能多。”“那9片好不好?”她对数字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不好,太多了。”“那10片行不行?”“越来越多了。”这时候他明白9和10比8都要大,开始转换思维,“7片可以吧?”“还是有点多”“5片吧”“行,只能吃5片,多了就不给打开了。”达成口头协议以后,小侄女凭自己的智慧终于如愿了。满足自己欲望的那一刻,兴奋的手舞足蹈起来。她妈妈让把剩余的薯片给奶奶吃。“吃的饱饱的,不吃。”奶奶回应一句,这正中小不点的,赶快跑过来说“奶奶吃饱了,不饿,放桌上吧!”自己接过来放茶几上。玩着吃着,5片吃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我看着裸露的薯片,怕过夜軟了,随手拿起来递给母亲,开始母亲不要,硬塞给了她(刚买的一大袋子)。
小侄女吃完了刚才的薯片,就跑到奶奶跟前,尝试着伸手去给奶奶要,奶奶立马要连着盒子给她,这时她惊觉的回头看看一旁的妈妈,试探着妈妈的反应,“干嘛啊?你吃过了。”“我吃过了。”伸出的小手缩了回来。眼睛不离不弃的盯着满满变少的薯片。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需要和谐一致的步调。故事中孩子要东西时,如果奶奶站在孩子妈妈对立面,就会让孩子失去是非观,任性、专横霸道一面慢慢成为孩子人格一部分。二、对于孩子意念中迫切想要但又不需要的东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规则制定是很必要的。吃不吃薯片吃多少,都是家长和孩子提前商量好的,所以后来孩子控制住了欲望。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从小抓起。三、当孩子吵着要吃薯片时,如果妈妈立马带离此地,而不是一味说教,效果会更好。小孩对某件事的执着会随环境变化立马忘记的。不过里面妈妈也有这种意识,给孩子说“咱不吃,和我一块去洗衣服好不好?”不让吃,还让去干活,那不更讨厌。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如果告诉孩子“看,身上的膏药是咋回事?”(治疗咳嗽的)陈述事实,转述医生的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妈妈太渴望宝宝快点好起来了!”孩子或许也会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