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60年代,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特的记忆”
1,
作为最老的90后,我读苏童的《自行车之歌》,竟丝毫没有违和感。我们的童年有很多相似之处:吃螺丝、住瓦房、兄妹多······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同是江苏人,很多地方习俗一般无二。他那句“充军去啊”,简直了,外地人恐怕看不懂,多是大人骂孩子“随便乱跑”。
还有个原因,穷!
“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这也是我童年的真实写照。
因为穷,我在他的书里找到了深深的认同感。
2,
苏童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州人。他的小说《妻妾成群》,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自行车之歌》是他忆童年的散文合集。
全书分三章:①六十年代,一张标签,②童年的一些事,③夏天的一条街道。
简单来说就是:①我看他们欺负老师,②我的童年,③我们街上的那些人。
我原来不敢想,生在文革年代,可怎么活啊?
但看书里的人物,活得也蛮有滋有味的,自然就适应了。还有不少灵活变通的处世智慧呢!尤其“街上的人”那一段,特别有趣。
3,
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已被他耿直的直男气质吸引。
幼儿园第一天,他嫌弃女同桌没穿裙子,不好看,“始终用一种受惊的目光朝我窥望”,窝火了一整天。
我笑出声。苏童,你不是一个人,我家小咪也贼喜欢穿裙子的小姑娘,看到漂亮阿姨就冲人家笑。
还有一处,苏童不提,我都快忘了:“你是从船上抱来的。”
你有被母亲开过这样的玩笑吗?
我举手!这害得我们小时候,看到来往的船只,就会幻想,哪个才是我真正的家?对船户的孩子也是超级好奇。恨不能逮着机会去船上住两天。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4,
说到跨越时空,我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叫《自行车之歌》?自行车有什么好讲的?
原来作者那个年代,正是自行车当红的年代。
有多红呢?跟现在的房子差不多吧。
相当难买,一票难求。而罕见的彩色自行车,更是自行车中的劳斯莱斯,拥有的人非富即贵。
好不容易买上一辆的,还要想法设法再弄一辆。干嘛?留给孩子!就跟现在给孩子准备婚房一样。
最好的工作,当然在自行车厂,说出去倍有面子,媒婆能把门踏破。
难以置信,对不对?
会不会很多年以后,人们对现在的买房热潮,也难以置信?
5,
苏童家虽然穷,老爸到底是公务员,也有一辆自行车。
他说爸爸骑车时“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对自己车技非常自信。”这句话,瞬间把我拉回,当年老爸那个平稳又颠簸的车后座上。温暖的记忆扑面而来!
不过,由于设计雷同,找起来也超级麻烦。
“自行车的故事总与找不到自行车有关”,
“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牌自行车的坐垫和书报架上,都散发这我父亲和我身上的气息”。
脑补一下找车的场景,为什么我那么想笑?
可以说,他记载了自行车荣耀、金贵的闪光历史。
他的文字朴实、接地气,我个人很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