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八·四】
有箍桶匠老矣,其子时时冻馁之。子又生孙,老人爱孙,常抱于怀。人笑其痴。老人吟云:“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凭他饿,莫遣孙儿饿我儿!”此诗用意深厚,较之“因子不孝,抱孙图报仇”者,更进一层。
【闲言碎语】
箍桶匠现在基本看不见了。可能在偏远的农村还有一些,在城市是绝对看不到了。小时候曾经见过箍桶匠来家里干活,把洗澡盆、洗脚盆拆散了,把那些木板的边缘用刨子刨了刨,然后用竹篾编成的箍从底部往上箍起来,最后再放水试试漏不漏。竹篾编成的箍,后来变成铁片制成的箍,再后来,塑料盆、塑料桶大行其道,箍桶匠便从生活中消失了。时代的发展,总有一些行业被淘汰,总有一些匠人被甩下车。说来有点伤感,但这就是历史。
说起箍桶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都知道,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而他的妻子邓氏因发明了箍桶而成为箍桶业的祖师婆。相传远古没有桶,煮饭的水要用陶罐打回来,洗衣服要去河塘边,很不方便。鲁班的妻子就对丈夫说:“人们都说你是巧匠,你就不能替我们女人弄个盛水的东西?”鲁班称难。鲁班的妻子两手在腰间围裙上向后一抹,卡在腰间生起气来。鲁班看见妻子抹围裙的动作,顿受启发,说:“有办法了,就照你这圆形围裙做"。于是,连锯带刨,用多块条形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后来鲁班的妻子坐在烧火凳上,边烧火,边将鲁班造房用剩的木料派上了用场,箍成锅盖、盆之类。烧火凳后来也演变成了箍桶业特有的长推刨(板凳刨),劈柴刀也演变成了箍桶刀。
无论在那个朝代,箍桶匠的文化水平都不可能很高。而恰是箍桶匠随口而出的一首诗,进入了袁枚的视线,不但记载了下来,而且被誉之“此诗用意深厚,较之‘因子不孝,抱孙图报仇’者,更进一层。”诗本身的意思,我们不必说了。袁枚所以赞誉它,是因为箍桶匠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其儿子不孝令其常处于冻馁之中的怨恨,而是使用“我儿饿我凭他饿,莫遣孙儿饿我儿”这样貌似更加关心“我儿”老年之后生活的语言,婉转地表达了其内心的不满。诗中没有直接指责儿子不孝,给儿子留了面子,也避免了造成父子关系的进一步伤害。如何理解诗词创作中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首诗大概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诠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