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盼心
01
临近年关,在外地的各路同学、朋友都开始盘算回家之后的行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各种产品的微商也开始为年末业绩卯足了冲劲儿。一时间手机朋友圈里各种年末感慨,回家打算,微商年货,清仓甩卖……
记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抛弃了qq,开始使用微信的,而且,似乎自己已经离不开微信了。
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没有流行,认识的人也局限于同学校友,大家互相用QQ交流,没事养个QQ宠物,去农场偷个菜,QQ列表里都是相熟的同学,拢共也不过二三十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诺基亚时代over了,智能手机开始横扫市场,微信开始了霸主地位。
我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古城,城市很小,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作为一个懒散的人,工作朝九晚五,又没有什么需要应酬的人际关系,我的朋友圈子自然非常的有限,但即便如此,微信通讯录里依然有244个名字,每次翻看朋友圈,都有一种拿错手机的感觉——这些人是谁?
前几天跟一个做证券交易的朋友一起吃饭,餐厅的布置非常精巧,属于那种简而不凡、奢而不华的文艺风,朋友拿着手机对着摆台、吊灯、钢琴不停的拍照,然后修图,发朋友圈。餐品上桌,朋友嘱咐我先不要吃,为什么呢?因为她要拍照发朋友圈。餐品摆位,找光线,修图……折腾一番之后终于可以开吃了,可是热菜成了凉菜。我抱怨朋友吃个饭干嘛折腾自己,朋友拿出手机让我看她刚刚发的朋友圈,前后不过几分钟,已经有很多人点赞柳岩,朋友说这叫潜在交流。
朋友的朋友圈里除了家人和十个手指能够数的过来的朋友,其余的四五百人都是连面都没见过几次的同行、中介、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我问她,这么多人,你能聊得过来吗?朋友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聊得过来。我不解,既然不联系,又何必加微信呢?朋友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当然是看他们的朋友圈啊,通过他们发的朋友圈你可以知道谁富有,谁奢侈,而这些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说不定就是未来的客户。
有的人将朋友圈当成自己的生活秀,秀孩子、秀包包、秀聚会、秀旅游,而我的这个朋友则探索着她的资源与前途。
02
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有的一个发小,男生,长相清秀阳光时尚,属于那种人缘很好,相处起来让人觉得舒服的人。发小家里是做生意的,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殷实之家。有一天夜里,还在外地的他给我微信,让我帮忙给他订一张去广州的机票,说是要去参加一个姐姐的婚礼。从小一起长大,我从没听说他有什么姐姐在广州。在他七拐八拐的人物关系介绍中,我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姐姐,不过是二十年前,他们家门市部对面的邻居的女儿。这家女儿大学毕业留到广州,成了一个大公司的高管。前不久,“姐姐”的父亲回老家探亲,与朋友的父亲偶遇,老街坊相见分外亲,于是互相加了微信。从“姐姐”父亲的朋友圈中朋友得知“姐姐”要结婚了,于是着急忙慌的半夜让我给他订机票,说要去参加“姐姐”的婚礼。朋友说,“姐姐”在广州买了一块地,自己设计了一幢别墅,就连浴盆都是从日本空运过来的。当然,这些都是从“姐姐”父亲的朋友圈中得知的。
后来朋友给我说,“姐姐”是一个念旧的人,对他非常热情,专门给他找了一份工作,随时可以过去上班,那套大别墅里,“姐姐”的父亲专门给朋友留了一间卧室。
听完朋友兴奋地讲述,我突然“顿悟”了。朋友圈也是一个社交圈,人情圈,对于“独具慧眼”之人它承载着你的生活,拓展着你的努力。
03
朋友苏苏在朋友圈推荐过一个书单,前不久工作不忙就想着看看书单上推荐的书目提升一下自己。于是打开苏苏的朋友圈想翻找一下书单,结果空荡荡一片,一条分界线下几个大字分外醒目:仅显示近三天朋友圈。朋友说每天都会有新的微信朋友加入,甚至楼下理发店都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太多不相干之人,于是就设置了三天可见。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似乎朋友圈里有太多点头之交。或者说过一句话,或者转过一次账,而后忘了删掉,于是留在了浩瀚的列表中,不知道是哪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将朋友圈权限设置为三天可见,小心保守着自己的过去,又不断接纳新的成员。
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可是我们内心的容量却越来越小,不再呼朋引伴,放肆笑闹。
04
我的一个好朋友李大贱人曾经说,朋友就是不怕半夜被打扰,哪怕突然出现在家门口,也只会欣喜若狂而不会手足无措。
我们都是路过这个世界,朋友就是生命中相伴而行的过客。我们的生命因他们的出现而打开一扇窗,照亮一条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将朋友圈当做游乐园、名利场,而是一种承载生活、记录时间、放大生机的工具。在纵横交错的时间里,不必为了讨别人欢心而专门去点一个赞,不必纠结过节短信是群发还是逐条编辑。
你可以不刻意经营朋友圈,但也不必放弃朋友圈。我们都有自己的坐标,只要我们坚守本位,保持适当的交往空间,不动声色地取其精华,也算没有虚度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