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刚交完昨晚熬夜写的方案,下午就被HR约谈。”
甚至有的前一刻还在马不停蹄地见着客户,在想办法跟客户软磨硬泡,陪酒应酬喝到吐,结果第二天,就被告知,不用再来了。
原以为这样的故事,只是会在社交媒体里看到。却没想到,这样真实的事件,竟然就发生在身边,一位做品牌的朋友,今年刚过35岁,喜提了大礼包;
当盯着手机里的裁员邮件,心情失落的他,第一次经历这样被裁员的他,也第一时间找到了阿长倾诉,他说:
“公司业务不景气,业绩严重下滑,我心里其实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更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能感受到他的辛酸、委屈和不可置信,这种事情,在网上看到再多的案例,都容易当成故事和段子,但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
脉脉《35岁职场人生存报告》显示,84%的中年职场人遭遇过“温水煮青蛙式裁员”,那些看似寻常的工作变动,往往藏着致命的预警信号,其实只要多留心,一切都有迹可循。
征兆一:核心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当你的名字开始从重点项目名单上消失,当决策会议不再需要你参加,当领导意味深长的突然夸你“经验最丰富”,并鼓励你要多带新人——这绝不是领导体恤老员工,而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我有个认识多年的互联网大厂HR,私下透露:“战略性裁员前6个月,公司会系统化转移核心业务权限”。
尤其如果你的公司,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那么就一定要当心了:
季度OKR中,你的核心指标占比下降30%以上;
重要客户/资源被拆分给年轻同事“共同维护”;
领导频繁询问“某个模块如果换人多久能接手”;
高手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开始自救指南:立即启动“技能锚点计划”——在现有业务中找出至少2个不可替代性模块(如特定客户关系/独家技术方案),通过专项培训或项目复盘会重新确立价值支点。
征兆二:招聘冻结与内部调岗双杀
之前认识的一个在制造业做中层管理的客户王姐,她分享了发现:部门明明缺人却不补编,反而不断有同事,被调往新成立的“创新事业部”。三个月后整个部门解散,她才看懂这是“人员分流式裁员”的经典操作。
所以当公司有以下动作的时候,那么可能就是危险警报了。
公司官网社招岗位突然锐减50%;公司开始减少或取消员工的用餐、加班、下午茶等福利,HR开始统计“员工家庭负担情况”;出现“自愿降薪保岗”的摸底调查……
但凡有以上任何一个发现,这个时候,别犹豫,立即更新求职档案和简历,重点梳理跨行业可迁移能力(如供应链管理→直播选品),同时参加行业峰会积累B计划人脉。要知道:“裁员谈判的筹码,永远在裁员发生前攒够”。
征兆三:绩效考核突然“严格起来了”
都说当一个公司开始抓考勤的时候,那么这个公司大概率是不行了。当领导开始抓考勤,搞纪律,甚至用放大镜,找你的考勤疏漏,当过往的A级成绩,突然变成C级评价,这不是职场PUA,而是“制造合理裁员理由”的标准流程。
当然他们可能会用更加冠冕的话来包装,但这很可能是陷阱,一定要懂得听懂这些黑话背后的潜台词:
“公司今年启用更科学的考核体系”(翻译:淘汰标准已重新设定)
“建议你多关注自身成长”(翻译:你的性价比不达标)
“这个岗位可能需要更高强度投入”(翻译:我们在找更年轻的替代者)
那么也别乖乖坐等,立即启动“职场痕迹管理”——将所有工作成果用数据可视化(如节省成本/提升效率的具体数值),每周向直属上级和跨部门合作者同步进展,用事实构建自己的防火墙。
职场没有永恒的安全区,只有持续进化的免疫力和提前未雨绸缪的Plan B。35岁从来不是职业终点,固化的思维才是真正的年龄枷锁。下次听到领导说“要多培养新人”时,不妨笑着回应:“正好我在研究AI自动化工具,可以带团队做个转型试点”,真正的职场安全屋,永远建在时代趋势的延长线上。
网友评论